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5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102篇 |
专业分类
7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通过检验高中生中高焦虑被试的注意偏向特点,并对66名高焦虑被试进行注意偏向训练,结果发现:(1)高焦虑被试经过训练之后,训练组与安慰剂组在注意偏向得分上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在SCARED焦虑量表得分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2)注意偏向与SCARED量表中分离焦虑维度的关联较大,以分离焦虑为依据划分高低焦虑被试时,两组被试在注意偏向得分上差异接近显著。(3)经过训练之后,训练组在分离焦虑上有降低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负性情绪注意偏向有可能是产生焦虑的原因,注意偏向训练对改善高中生焦虑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真值在最初的时侯只有一个。为了更好地把握“真”这个真值,才引入了真值“假”。在数学推理中,有这两个真值就足够了:因为处理数学句子只需使用一阶逻辑中的二值语义和证明论。然而当我们获得的信息不完全准确、有部分错误甚至被扭曲时,这两个经典的真值就不足以灵活地表达和处理我们的知识。我们将首先分析卢卡西维茨的无穷值逻辑在处理Rényi—Ulam问题时所起的作用。“二十问”游戏中的信息流遵守布尔逻辑的规则,相比起来,该游戏的Rényi—Ulam变异所产生的回答却可能是错误的,对同一个问题重复提问得到的两个相同的回答所产生的信息,要多于仅仅只回答一次时得到的信息:幂等律A&A=A不再成立。这个游戏中的回答遵守卢卡西维茨的无穷值逻辑。这一逻辑在处理连续事件的融贯概率估计方面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能够推广处理yes—no事件(即在任一可能世界中,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的那些事件)的菲尼蒂概率理论。假定事件集E={X1…,Xn}等于某布尔代数F上的一组元素,菲尼蒂证明了,定义在E上的映射p是“融贯的”当且仅当它可以延拓到F的概率测度上。p的融贯性意味着,如果一个赌徒A把概率度p(Xi)分配给每个事件Xi,他的对手B不可能迫使他下注,使得B确保在每个可能世界中都赌赢。菲尼蒂利用他提出的融贯性标准,得出了概率论的柯尔莫哥洛夫公理。使用卢卡西维茨逻辑,我们把菲尼蒂理论推广到测度值为实数区间[0,1]的那些事件上。只要经过恰当的规范化,这类事件的例子就是大量地、或显或隐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打赌之中。 相似文献
85.
86.
赵汀阳先生认为传统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适用于当今的价值多元社会,已经过时,需改造升级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他对传统金规则的三点评论并不十分合理,而且,他所提出的新版金规则"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并不包含什么独特的理论优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传统智慧的结晶,很难被取代或超越,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我们所需要的是回归这一原则,真正践行它。 相似文献
87.
88.
管仲与晏婴同是先秦齐国历史上著名的宰相,他们的故事中均有不为所事之主而死的情节。从民俗学角度,说明时代和民俗的变化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分析孔子评价人物的仁、道标准及其言说标准下的管晏形象,为当下职场人士处理上下级关系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89.
为探讨10~12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关系,实验1采用第三方惩罚范式,招募233名儿童被试,实验2采用第三方补偿范式,招募238名儿童被试,考察三种分配(高度不公平、中度不公平和公平)情境下社会价值取向、情绪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并对比两个实验的结果。结果显示:(1)在第三方惩罚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拿出更多金币用于惩罚分配者;(2)在第三方补偿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两种不公平情境下都拿出更多金币用于补偿接受者;(3)情绪只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在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采用第三方补偿(相比第三方惩罚)的儿童面对不同分配时情绪波动更小,在中度不公平情境下有更多利他行为。这些结果从发展的角度为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证据,强调了亲社会取向对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0.
认知不正义源于不平等权力结构及由此产生的系统性偏见,不仅错失知识,而且贬抑人性。为了对抗认知不正义,弗里克要求听者培养并运用反偏见德性以辨识并化解偏见对可信度判断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这一方案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反偏见德性的概念应用于日常实践时,面临稳定性与合理性不足的问题;其次,弗里克对反偏见德性运作方式的解释,存在循环论证问题;最后,当主体试图反思与纠偏时,存在标准缺失的问题。因此,个体的德性实践并非认知不正义最有效的反制策略。除了培育个体的理智德性,最终仍需通过培育集体知识自信、推动社会政治改革等途径来消弭认知不正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