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8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图词干扰范式下的语义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词干扰范式下存在着语义干扰效应(semanticinterferenceeffects,SIE)。研究发现,在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干扰词对图片命名或者起干扰作用,或者起促进作用。产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义效应的机制很复杂。主要有两种假说:⑴词汇选择竞争说:认为当干扰词和目标图画有语义关联时,干扰词和目标图画所对应的概念表征相互激活,从而造成语义干扰,词汇节点要通过竞争才能得到选择。⑵相对范畴水平说:认为决定语义效应及效应大小的关键因素是干扰词和目标词之间的范畴水平,如果干扰词和目标图画处在同一范畴的相同水平,则产生语义干扰;如果干扰词和目标图画处在同一范畴的不同水平,则产生语义促进。文章回顾了已有的研究及各种假说的争论,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32.
本研究运用结构性观察方法对两组4岁儿童与父母在四种活动中的互动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一组儿童为书面数符号测查高分者,二组儿童为书面数符号测查低分者。85对父母一儿童对子参加了4个各有15分钟的共同活动,阅读、数学题、纸和积木,并完成一个微型问卷。结果表明,在这些活动中包含了多种数学知识学习和多种以父母为主导的互动策略;两组对子之间在数学事件频次上无差异,但一组父母更多地运用了一些积极策略,二组父母更多地运用了一些消极策略;二组中有更多儿童对互动表现出消极回应和注意力问题。两个组的父母在家中与儿童一起进行诸如阅读和做数学题的共同活动的频次与质量上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733.
客体相似性在类比匹配中的作用,是一直存在着争论的问题。该研究通过交叉匹配结合与分离的材料设计,控制类比源和类比目标之间不同相似性,探讨了客体相似性在儿童和成人空间行为关系类比匹配中的作用。实验一通过让儿童和成人完成单目标匹配任务,检验客体相似性对儿童和成人类比匹配影响的不同。实验二采用眼动技术对客体相似性在成人类比匹配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区域探讨。结果发现,客体相似性影响儿童空间行为关系类比匹配的成绩,但不影响成人的成绩。成人类比匹配的过程受到结合在关系结构之内的客体相似性的影响。我们提出优先-限制调整观点解释客体相似性在类比匹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4.
本研究探讨了观察者与观察目标存在相对运动时视觉系统对目标数量特征的适应后效的皮层映射特征, 并与对比度适应后效的映射规律进行比较。包括两项实验。其中, 实验一要求被试在适应目标后转换注视点, 考察眼跳后相同和不同视网膜区域以及相同和不同空间区域的适应后效, 发现数量适应后效具有部分空间-皮层映射特性, 而对比度适应后效则表现出完全的视网膜-皮层映射特征。实验二采用固定的注视点, 考察目标运动后目标原位置和新位置区域的适应后效, 发现数量适应后效不完全依赖于视网膜-皮层映射, 它可以“追随”客体运动重新映射到新的位置, 表现出基于客体映射的特征, 而对比度适应后效则完全依赖于视网膜-皮层映射, 不能“追随”客体移动在目标新位置重新形成映射。两项实验结果提示, 相对于对比度等低级表面特征而言, 数量特征对目标的描述涉及更高的加工水平, 它可以与观察目标的相对运动信息进行整合, 且这种整合在眼跳和非眼跳的观察条件下都可发生。  相似文献   
735.
等待时间知觉是指人们在等待过程中对等待时长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 它对人们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影响等待时间知觉的客观因素包括等待过程的填充物、等待时间的确定性、接受服务的阶段和等待的物理环境等; 主观因素有负性情绪、自我控制和人格因素等。等待时间知觉导致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包括时间沉没成本效应、“延迟-提前”框架效应、峰-终效应、偏好反转等。未来研究可从三个方面开展:(1) 时间启动和金钱启动下等待时间知觉的差异; (2) 基于时间心理账户视角研究等待时间知觉规律; (3) 借鉴时间知觉理论探讨等待(时间)影响决策行为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736.
社会等级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社会地位高低的再认与面孔再认及视觉注意均表现出N200的激活, 并不同程度地共享了情感、奖赏回报、数字等级及共情特质等加工的脑区网络, 涉及额区、杏仁核、纹状体、顶内沟和前扣带回皮质等。社会等级加工与5-羟色胺递质多态性等神经递质及内分泌系统具有复杂的交互作用。未来应立足于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的视角探讨社会等级加工与神经生物学基础的作用机制并致力于服务人类生活。  相似文献   
737.
权力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直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 实证研究成果丰硕, 理论构建也日益完善。首先, 权力从结构变量发展为心理变量, 有外显、内隐之分, 控制感是其核心要素。其次, 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3个权力理论为“接近-抑制理论”、“情境聚焦理论”和“社会距离理论”, 它们的理论基础各异, 关注的现象却存在交集。最后, 未来的权力研究可以从以下3个方向改进:(1)关注文化、动机、自我卷入等因素; (2)区别社会权力和个人权力; (3)融合各领域观点; (4)丰富研究方法, 以促进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38.
王紫薇  涂平 《心理学报》2014,46(11):1782-1792
本研究关注社会排斥和性别在自我关注程度上的交互作用。结合社会排斥框架下的需求-威胁模型以及性别研究文献, 本研究提出社会排斥会威胁男性的效能需求和女性的关系需求, 并反映在自我关注程度的变化上。本研究进行了4个实验, 前两个实验证实遭遇社会排斥后男性自我关注程度上升, 而女性自我关注程度下降, 后两个实验检验了权力感操控和自我建构操控对于社会排斥影响的干扰作用, 实验结果对相关假设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739.
张天阳  吴艳红 《心理科学》2013,36(2):265-270
采用经典线索-靶子范式,考察了暂时建立的自我参照线索对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效应量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在暂时建立的朋友参照线索或无意义线索条件下均产生了IOR效应,但是在暂时建立的自我参照线索条件下IOR效应没有出现,这是因为相比暂时建立的朋友参照线索或无意义线索,被试对呈现在暂时建立的自我参照线索后的靶刺激的反应更快。结果表明,自我相关信息能够削弱IOR的效应量,并为IOR是一种进化适应性的视觉搜索促进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40.
丁雪辰  桑标李 丹 《心理科学》2013,36(5):1146-1152
亲子关系并不仅仅始于出生之后,在怀孕期间孕妇就开始建立与胎儿的关系。母亲-胎儿关系是孕妇在怀孕期间对胎儿所产生的一种对胎儿的认知表征、投入的情感以及与胎儿的互动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目前用于测量母亲-胎儿关系水平的主要工具为母亲-胎儿依恋量表,母亲孕期依恋量表以及胚胎依恋量表。多种因素会对母亲-胎儿关系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孕妇年龄、文化等人口学因素,孕周、孕期检查等怀孕相关因素,以及人格特点、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未来研究要对研究方法进行整合、更多关注父亲-胎儿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尝试探索干预措施来提高这种亲子关系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