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3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中国古代学问内在的学术理路是以形直觉思维为本质特征的。顾炎武学术首次突破了形直觉思维传统 ,开创了以归纳为体、演绎为用的思维方法。清代考据学者吸取了顾氏学术中的归纳法 ,建立并发展了“征实之学” ,其特点是重“实事”而轻“求是”。近代学问主要是传统今文经学的发展 ,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吸纳了“西学”中某些科学思维因素 ,但尚未突破今文经学的思维框架。当今中国学者应该像顾炎武那样 ,既自知“匹夫之贱”的身份 ,又不失“有责”于“天下兴亡”的“豪杰”之气 ,才能站到实事求是的起点。  相似文献   
262.
李裴 《中国道教》2003,(4):19-23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为唐代著名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号“白云子”或“白云道士”,又号“天台白云”。作为清派第十二代传人和有道高士,司马承祯受到历代唐帝王如武则天、睿宗、玄宗的优宠,被尊为帝王之师。他一生著述颇多,其中主要包括《坐忘论》,《天隐子》8篇,《修真秘旨》12篇,《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事目历》,《修真精义杂论》。其中,主要代表作为《坐忘论》和《天隐子》,蕴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他对审美判断的主观性特点及“道”美的肯定和追求,“坐忘”修心的审美…  相似文献   
263.
通常人们接收到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时, 首先在大脑中各个分离的区域单独进行加工处理, 而后在多感官区进行整合。前人关于言语感知中视听整合加工的神经成像研究认为, 视觉和听觉信息能够相互影响; 两者进行整合的关键区域是人脑左后侧的颞沟, 其整合效应受时间和空间因素的限制。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建立更加合理的实验范式和数据分析方法来探讨整合加工的脑区机制, 把多感官整合研究进一步延伸到更加复杂的领域。  相似文献   
264.
卢政 《中国道教》2008,4(1):55-56
江苏丹阳历史释道人物很多.佛教中有法融者开创牛头禅宗而名闻天下;道教中有韦景昭、吴法通、汤志道、翟志颖四人先后入主茅山,并跻身清派宗师之列.此外,北宋时还有一个丹阳籍高道,隐于茅山修炼而闻名遐迩,他就是宋仁宗屡诏不出的明真先生张绍英.  相似文献   
265.
本文参考了大渊忍尔、小林正美、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和王承文等人的研究成果,以现存灵宝经(《道藏》本、敦煌抄本)所见葛玄的材料为中心,考察了灵宝经与佛教教理、清派道经及天师道的思想关系。因篇幅关系,译文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266.
本文参考了大渊忍尔、小林正美、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和王承文等人的研究成果,以现存灵宝经(《道藏》本、敦煌抄本)所见葛玄的材料为中心,考察了灵宝经与佛教教理、清派道经及天师道的思想关系。因篇幅关系,译文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267.
王长红 《孔子研究》2024,(1):108-116+159
《周易》在古代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维范式和思想内容不但是儒家思想体系产生、发展的形根据,而且与部分诸子学说的思想架构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先秦思想史和文化史占有重要位置。比较《系辞传》和《墨子·节用篇》语言文字、逻辑理路的异同,可见《易传》《墨子》间的内在关联;梳理《周易》古经的思想元素与《墨子》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可见《周易》古经在墨家思想体系形成中的作用,进而管窥战国时期的儒、墨关系。  相似文献   
268.
白奚 《哲学研究》2015,(2):28-34,127
本文提出和详细论证了汉简本《老子》首章的"下德为之而无以为"应是《老子》旧貌的观点,并通过对王弼注文的研究详细论证了其经文本应亦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而传抄致误为"有以为"。汉简本首章的思想脉络十分清晰,阐明了道家关于德的基本思想,揭示了道家式的德同儒家式的德的差异:"德"是道家式的德,体现了"自然无为"的道家精神;"下德"(包括仁、义、礼等具体内容)是儒家式的德,它们与"自然无为"的标准相违且渐行渐远。因而以"自然""自发"为特征的道家式的德在价值要高于以"自觉"为特征的儒家式的德。  相似文献   
269.
为探讨社交网站使用、线积极反馈、友谊质量和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线积极反馈问卷、友谊质量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53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使用与线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都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线积极反馈与友谊质量显著正相关,而且两者都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2)社交网站使用对孤独感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能通过两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青少年孤独感:通过线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通过线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能为网络时代的青少年降低孤独感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70.
Both thinkings on Dao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metaphysics in Western philosophy investigate things on a spiritual level that transcends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incommensur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objective of “metaphysics” is ontological knowledge about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stemological “truth-pursuing”. Western metaphysics is thus a “metaphysics of nature”. Dao in Chinese philosophy, on the other hand, more often manifests itself in “good-pursuing” by means of the internal, experiential pursuit of moral stature and spiritual security. Philosophy of Dao is thus a “metaphysics of ethics”. The cause of this differenc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ational tradition of the West, characterized by the dualism of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and the moral tradition of China,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man and nature.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Zhang Lin from Lunlixue yanjiu 伦理学研究 (Studies in Ethics), 2007, (4): 62–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