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正>大凡修道之人虽然可以做到身遁山林,却不易做到超脱尘世;虽然可以诚心信仰,却不易做到了却烦恼、保持喜悦;虽然容易放下名利,但却很难克服习性与执着。所有这些不易和困难,恰恰是修道人必须面对的功课,必须逾越的屏障;更能体现修道者苦志修炼、超凡入圣的精神追求。处在这个意识决定行动的人类社会,我们之  相似文献   
122.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南北朝道教。 南北朝时期,是朝代递次更换的时代,除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外,其他均为统治时间不超过半个世纪的短命朝代,且均处于有限国土的小型国家性质。至隋建立,乃是中国几百年来又一大统一王朝。隋重佛教,这与政治目的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隋文帝的出生及抚养与僧尼有关。据《隋书·帝纪第—·高祖上》载。  相似文献   
123.
张春蕾 《法音》2012,(9):53-55
《六祖坛经》,又称《六祖法宝坛经》,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由中国禅宗六祖惠能讲述,其弟子法海集录的一部佛教经典。这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佛教大师口传下来的经典,是禅宗顿悟法门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或许因为这个缘故,研读《六祖坛经》时,我常怀有特别的亲近感。虽然六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  相似文献   
124.
放歌九天     
学 道 求 仙 , 总 离 不 开 寂 寞 和 无 香 的 关 爱 。 多 好 的 水 啊 , 它 永孤 独 。 打 坐 也 罢 ,诵 经 也 罢 ,做 功 远 善 利 万 物 , 却 从 不 去 争 夺 。 天课 也 罢 , 做 日 常 事 物 也 罢 , 忙 完 上 走 过 的 一 朵 朵 红 云 、 白 云 、 青之 后 仍 是 孑 然 一 身 , 伴 随 最 多 的 云 、 紫 云 成 为 取 之 不 尽 的 源 泉 。是 寂 寞 和 孤 独 , 天 歌 便 不 知 不 觉 闭 上 眼 睛 , 一 切 已 经 模 糊 , 放 松唱 了 起 来 。 自 己…  相似文献   
125.
“正一道”,道教称是太上老君亲授张道陵天师的新出治世之“真道”。于是,“正一”之名伴天师创教而益彰;且其蕴义贯穿道教经箓、义理、修养等各个方面,渗透整个道教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抑或谓为道教精髓。本文根据道典,仅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为论述。一、“正一道”名称之由来《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张道陵乃博学之士,在蜀为官时,亲睹巴蜀民夷的粗俗宗教陋习,欲施改变。于是,弃官遍访参学,历十数年,回到蜀中,依据老学创立道教,以“正一”明宣其道,教化民夷。但张天师所创之教,现存正史皆不言“正一”,多称之为“五斗米道”或“米道”,把传播五斗米道者称为“五斗米师”。这是因三师(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相似文献   
126.
邢飞 《中国宗教》2020,(4):56-57
"灯"是道教的重要法器。伴随道教及道教仪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关于道教灯及灯仪的研究有李远国先生的《论道教灯仪的形成与文化功用》,詹石窗先生的《道教灯仪与易学关系考论》以及一些研究道教科仪的专论都有精彩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7.
本文藉清末民初民间儒教的典籍,探讨民间儒教的修行观。指出,"修心、修炼、修道"是民间儒教修行观的轴心思想,三者间在最初阶有次序、层级之分,但进入真实的修行后,三者之间是连续的整体,呈现出民间儒教关照部分与整体,不偏一隅的修行观。  相似文献   
128.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建立了以心性修炼为基础的道教内丹思想,力倡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心性本体,道性俱足,皆有成仙的可能.这一平等的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万物平等,无有高下;体现在与其他教派的关系上,则是儒、释、道三家圆融平等;而在处世待人上,就要平等待人,不分人之贵贱高低,均须恭敬处之.本文试对这一思想的产生背景、内涵进行探析,进一步揭示其对于悟道、修道和传道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9.
余向道之心由来已久。少年时常与同学谈神仙故事 ,老师批评我迷信 ,且被同学讥笑。彼时因不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遂将信仰埋在心底。母患重病 ,生命垂危。医者皆言非药力所能救 ,予心痛如绞。虽年幼无知 ,但慈母抚爱情深 ,因之焚香祷于北斗 ,冀神佑母长命。若母寿已尽 ,愿削吾寿与母。母得神佑 ,渐至康泰。母先前笃信“慈航” ,每于朔望必焚香礼神。今以如此大劫重获新生 ,父亲亦始信神功。为报神恩 ,家中辟静室一间 ,造道像供于堂 ,悬华盖以示庄严。随力见功 ,酌水献花以抒诚。予为领受神仙之光明智慧 ,欲请玄门诸经书。然所居之乡既无…  相似文献   
130.
圣召之路     
光阴似箭,流年似水,转瞬间在修院生活了五年之久,在这里,每天都是我新生的日子。有些日子里未免有些惆怅.但却被主的恩宠所浸润、隐藏了。并渐渐懂得了人生及修道奉献生活的真谛。 凡回应天主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