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思言 《天风》2015,(2):20-21
<正>近些年来,各地教会的礼拜聚会,特别是有些地方的青年聚会都很重视一个环节——"欢迎新人"。当聚会快要结束或进入高潮时,主持人往往会邀请新人从他们的位子上起立,走到台前,堂内立刻就会响起欢迎的掌声,诗班会为他们献上动人的诗歌,可能还会将圣经或福音小册子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然后邀请他们会后留下来认识基督信仰或带领他们做接受耶稣基督的祷告……这个环节成为了很多教会聚会的必选项。设计这个环节的出发  相似文献   
92.
四、道教义理之学的根基为“道”本原论在历史上,任何传统的宗教信仰或哲学流派,莫不树立有自己的宇宙本原观。它犹同一粒种子,有了它才可能滋长出耸干舒柯、浓荫遮地的大树来。道教当然也是这样。“道”,便是道教最根本、最崇高的信仰原理与宗旨,是宇宙的本原。在道教经典中,“道”亦作“大道”、“天道”、“常道”、“真常之道”、“太上之道”。凡是道教徒皆当虔诚宗仰,否则,“离道”也就意味着“离教”了。正因为“道”是道教信念的最高准则和教理最精奥的范畴,后世奉“道”者、好“道”者才造构出了庞博的道教文化体系。正因为有“道…  相似文献   
93.
本文指出<易经>标点容易犯错的原因,具体分析了各种错误的情况,并提出为<易经>正确标点的原则与方法.能否准确断句,恰当标点,关系到我们对文本的正确理解、训释、译述,也是对<易经>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须先行做好,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94.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庄子>集解.该书成于南宋末年,内忧外患的时代处境,理学勃兴的哲学思潮,"六经注我"的学术氛围·使得<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独具特色,在庄学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而"六经注我"的学风,也给<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5.
荀子的生命观汲取道家及孔孟等先秦哲学家的思想,尊重生命的自然欲望、自然冲动;在价值层面更追求道义上的责任、精神上的超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天、性、心的自然性决定了人之生命的本真;义、辨、群的本质决定了人之生命的向善;鬼、怪、神之消失奠定了生命的美感.荀子的生命观是先秦儒道生死观的批判性总结.  相似文献   
96.
论无分别义     
王恩洋 《法音》2004,(7):3-3
无分别义本难了解,今依古人所说譬喻以明之。如人怕蛇,夜间见绳为风吹动,心生分别,以为是蛇;既觉是蛇,便生恐怖。此之谓分别。无分别者,于绳见绳,不别作蛇想,如其本有,分别不起,恐怖不生,便是无分别也。再进一步,则对此绳亦不分别,知此绳者原不过许多麻缕结合而成,设去此麻,绳即无有,是绳仍假合,非本有也。吾人知绳而蛇执空,以其本无蛇性故;知麻而绳执复空,以其本无绳性故。佛法空性,其义如此。以此为喻而观人事,则见世间众生在无量人中种种分别,或以为恩,或以为仇,或以为善,或以为恶。由此分别,便起贪瞋爱憎等烦恼,由烦恼故便起杀盗淫妄诸…  相似文献   
97.
左启 《佛学研究》2004,(1):175-182
文章以晚唐文学家李商隐的《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铭》为线索,着重就慧义寺的历史沿革和“四证堂”所奉四位高僧之间的关系以及禅宗南宗同慧义寺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8.
朱子认为,《孟子》首章处理的是"义心"、"利心"问题,是在反"利心",但这又不是无法保证后果的"动机论"。在朱子,儒家的这种旨趣,是基于儒家对于义、利的理解以及"义生利"的洞见的,儒家义利观的全面表述应该是:义主合当,不但内在于心,而且外在于事物本身;利则首在各得其所、次在人伦牢固,财用之利,顺此而定;在事物本身,义生利而本末一贯;连人心而论,义心务本而有助于利益自本之末地健康生出,利心逐末而将自末之本地反噬义利;处事之要,在于"充义心而生利、反利心以除害","曰利"之方,当为"罕言"。  相似文献   
99.
郭晶晶  赵婧超 《心理科学》2017,40(6):1302-1308
采用句子违反范式考察汉语隐喻义与本义加工机制的差异及隐喻熟悉性的调节作用。要求被试阅读不同熟悉性的隐喻和本义句子并判断句子正确性,记录其行为与脑电反应。结果显示,熟悉句子隐喻义的加工显著快于本义的加工,而新奇句子则本义的加工更快;脑电水平上,对于熟悉句子,隐喻义违反比本义违反诱发增强的N400和降低的P600效应,而对于新奇句子,隐喻义和本义违反诱发出基本类似的ERP反应。这些结果表明隐喻义和本义加工存在差异,熟悉性显著影响隐喻义的加工,这种影响在较早语义分析和较晚的语义整合阶段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100.
人事吉凶。《汉书·京房传》说:“房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字赣,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值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西汉末,谶纬之说流行,以颇具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说附会儒家六经,假托六经纬书皆孔圣所作,其中《易纬》即对《易》经文的阐释。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