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6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1.
本文探讨天台智顗的早期作品<觉意三昧>对其师南岳慧思的相应作品<随自意三昧>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谭苑芳 《现代哲学》2011,(3):99-104
对语词与事物关联的探讨,在古代印度哲学中付诸阙如,这成为早期佛教语言思想的基本语境。从部派佛教走向般若经类思想的过程中,语义的实体性被消解,中观的假名论开始成为佛教语言哲学的主流。在中观的名论与唯识的存有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野。唯识由"空"、"无我"等命题,尤其是对阿赖耶识的性质、内涵的界说,开出了一条引导语言走向自我消解,从而在本体层面上转向存有论的语言思想途径。中观与唯识是两种至今仍有巨大影响的佛教学说,而在名实之辨上,唯识表现出了比中观更为丰富、缜密的思维逻辑,主要包括本体论的觉性和存有概念的缘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通用汉语的回族穆斯林,也同其他民族穆斯林一样,在思想意识、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无不有着伊斯兰教深刻的印记。所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14.
佛法在世界宗教和哲学之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真理体系,不依赖神秘的启示,也不依赖强力的威权,而依赖于修行实践的验证。对这绝对真理的领悟,固然有少数上根利机者的当下顿悟,但对我等中下根机者,须有三大阿僧祗劫不懈精进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法门寺佛教文化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目青山》专栏,大家知道是专登汉地寺院游记一类文章的。游记非得实地去游一通不可吗?自然未见得,中国古人是很讲究神游、卧游的。这中间不仅仅是增加一番高雅情趣,更重要的意义恐怕还在于有可能真正地深入去领会其精神骨髓——这一点对于现代人尤有必要,因为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交通条件的改善,实地游历自然也越来越多,但是这种游历往往容易变成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旅游”,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心态节奏很难为之提供真正了解其精神实质、领略其美学价值的空间,这种游历只是“佛教旅游”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阅读来作一番深入其内部的“神游”,也就很有意义了。比如陕西扶风法门寺,近年以“佛骨经济”名世,其佛教本色、美学特征反而不显,本期特意选发了一篇文章申明之。今后在保持以往外在“佛教旅游”报道的同时,拟注意加强对于佛教文化内核的关注,换句话说,关于实地游记与“神游”游记的稿件都欢迎,不知读者朋友以为如何?  相似文献   
16.
冀西 《佛教文化》1996,(4):18-19
时空座标是我们认知环境、把握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尽管爱因斯坦敏锐地洞见“时间空间是人的错觉”,然受业力网制限的凡夫众生,亦只能在错觉的背景下,把握这似真而幻的世界,在无尽的时空连续体中,受无量的生死轮转,长劫受苦,可悲可叹!阿弥陀佛因地考察二百一十亿请佛刹土,睹见三界六道众生在虚妄的时空羁束下,受生死苦痛的煎熬,生起大慈悲心,发愿建立一个安乐世界,用以救度十方众生。阿弥陀佛因地所契证的是真如实相,是超越时空的法身境界。为了实现度化众生的宏愿,阿弥吃佛从无量时空的法性中,衍生出西方净土的时空座标…  相似文献   
17.
董良 《道德与文明》2011,(2):138-142
大卫.高蒂耶认为契约论可以把道德构筑在"审慎理性"的基础之上,这一努力因其核心概念"约束性最大化"所隐含的"道德理性"而归于失败。同一理论框架下的双重理性基础使契约论可以从"效用最大化"的视角为规范优先提供某种合情理的说明。这种说明尽管不是一种严密的"证明",却是一种合情理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净土宗是普及性最强、流传最广的一个宗派。本文叙述了净土宗思想的起源与形成,以及由道安的弥勒净土信仰转变为慧远的弥陀净土信仰的过程,并阐述了昙鸾、道绰、善导三位著名高僧对净土宗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圣凯 《法音》2001,(11):20-29
一、前言知玄法师是唐末极其重要的高僧,曾受到唐代五位皇帝的礼遇,并且对“会昌法难”后佛教的复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唐末佛教的一盏明灯。但由于时代的久远,我们对他了解甚少,大部分人只以为他是《三昧水忏》的作者。有关知玄的资料最主要是《宋高僧传》卷六〈知玄传〉,此外便是《佛祖统纪》、《释氏稽古略》、《佛祖历代通载》及《新唐书》、《旧唐书》等的记载。现在我依据相关资料,以佛教史料为主,以正史记载为辅,对知玄的生平事迹及其特点进行考察。《慈悲三昧水忏》,又名《慈悲道场水忏》、《水忏法》、《三昧水忏》、《…  相似文献   
20.
1644年天主教在川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成都教案,是为明清天主教进入中国后与本土宗教道教唯一的一次正面冲突。这场教案并未留下太多的中文记载,但在传教士记录的西文文献中可以觅得踪迹。该文从早期入华传教士对道教的态度出发,并立足西文原始材料,详细阐述成都教案产生的过程、特点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而分析道耶是如何在中国文化框架内进行宗教对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