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从解释偏向视角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民族心理融合的认知加工过程。实验1和实验2设置群体情境(竞争/非竞争),分别考察即时解释偏向(包含自动解释偏向、迭代解释偏向)和延时解释偏向在共同内群体认同与民族心理融合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竞争和非竞争情境下,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够促进民族心理融合,其促进作用发生在自动积极解释偏向和延时积极解释偏向阶段。研究从认知加工的视角拓展了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并完善了解释偏向阶段模型。  相似文献   
72.
辽代法悟和志福在辽道宗授意下为《释摩诃衍论》所做的两部注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辽道宗耶律洪基本人的佛学思想,即以唐代华严学为理论根基,以真心思想为理论核心,并借助“一心二门”的思路融会禅宗、唯识宗、天台宗等佛学思想,进而建立以华严学为中心、诸宗融合的佛学体系.这些都体现出辽道宗试图统一佛学思想界、进而为现实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73.
周衡  何华  于薇  王爱君  张明 《心理学报》2020,52(7):823-834
声音诱发闪光错觉(sound-induced flash illusion, SiFI)是一种听觉占主导性的多感觉整合现象, 即当视觉闪光伴随不相等数量的听觉声音在100 ms内相继或同时呈现时, 个体会错觉性地知觉到视觉闪光的个数与听觉声音的数量相等。本研究分别将老年人群体和年轻人群体的声音诱发闪光错觉量(裂变错觉和融合错觉)与全脑的静息态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进行相关分析, 考察老年人群体声音诱发闪光错觉效应与大脑静息状态自发活动区域的关系。结果发现, 无论是裂变错觉还是融合错觉, 老年人声音诱发闪光错觉均增大。对于裂变错觉, 老年人的错觉量与内侧前额叶皮层的自发活动呈显著正相关; 对于融合错觉, 老年人的错觉量与额下回、额中回和颞下回的自发活动呈显著正相关, 与枕上回和舌回的自发活动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结果表明, 老年人声音诱发闪光错觉量增大的原因与大脑中多个脑区的静息态自发活动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74.
三教论衡是儒释道三教之间冲突、调适、融合的重要途径。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戏剧关联者为即时即兴论辩的场景性三教论衡。此种三教论衡兴起于魏晋,至盛唐以后演变为皇帝诞节三教论衡。诞节论衡在服饰、脚本、伎艺、演出等方面,戏剧扮演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最终在唐懿宗朝催生了三教论衡参军戏。诞节三教论衡与三教论衡戏,在内容、程式、风格、趣味等方面,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共同为皇帝诞节之贺寿庆生推波助澜。宋代以后,皇帝诞节不再举行三教论衡,但作为一种文化惯性,诞节论衡和三教论衡戏的一些构成要素和趣味追求在宋金戏剧中得以继承。宋金时期的优戏、三教戏、三教论衡戏、贺寿戏,以及其嘲谑取笑的趣味追求、结构明晰的关目设计等,都与诞节三教论衡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三教论衡对戏剧的影响,与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此一考察,为泛戏剧史研究,乃至中国文化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窗口。  相似文献   
75.
声音诱发闪光错觉效应是典型的视听整合错觉现象, 是指当视觉闪光刺激与间隔100 ms内的听觉声音刺激不等数量呈现时, 被试知觉视觉闪光的数量与听觉声音的数量相等。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因素既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被试内差异因素, 也包括视听刺激依赖程度、视听整合的发展和视听刺激知觉敏感性等被试间差异因素。该效应的产生在时程上主要体现在早期加工阶段, 在脑区上主要涉及多处皮层及皮层下相关脑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注意、奖赏和视听整合方式等认知加工对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 同时也应该关注声音诱发闪光错觉对记忆和学习的影响以及结合计算模型和神经科学的手段进一步探讨其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76.
摘要:采用实验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及其机制。实验1采用最简群体范式,通过重新范畴化操纵共同内群体认同,测量外显心理融合,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显著促进了心理融合;实验2以民族群体为被试,采用GANT范式,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进一步探究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民族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了外显和内隐心理融合,感知相似性在共同内群体认同和心理融合间起中介作用。两个实验证明了共同内群体认同可以在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促进心理融合,其促进作用是通过感知相似性实现的,也证实了GNAT范式在心理融合研究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7.
1引言 2002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商务部共同提出“聚合四大技术,提高人类素质”(Convergent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计划,主张将21世纪四大前沿技术(即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融合发展,并描绘出这样的科学前景:聚合技术以认知科学为先导,因为一旦我们能够在如何(how)、  相似文献   
78.
兰明  付予  李恬怡 《美与时代》2023,(4):109-111
随着消费的升级,人们对消费的需求逐渐从外在的物质需求转向内在的精神需求。文化中心是地域文化的公共展示场所,如何将一个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融入文化中心设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文化中心设计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而文化产品代表着城市的旅游形象,不仅具有纪念性,还可促进文化的传播,其需要通过文化中心进行展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可通过文化中心的发展增强对文化产品的展示,满足大众对文化产品的审美需求。以湖南株洲三门镇为例,对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中心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推动文化中心的发展。  相似文献   
79.
明清时期是中国外销瓷的黄金时期,各种瓷器精品迭出,其中很多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包括销往西亚与中东地区的兼具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青花瓷,以及充分体现了中国化色彩的“耶稣瓷”。这些瓷器的制作与对外贸易,极大推动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80.
从"僧人的佛教"角度,以粤东潮汕地区为中心,说明明清以来佛教的寺院功能及其僧人角色、职志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为以迎合、俯就民众的宗教意识、现实利益、愿望追求等为能事,从而使宋代以前尚维持的佛教寺院、僧团的独立性、超越性宗教品格最终丧失,而与中国民间思想观念、民间信仰、民间习俗混融合一,成其为名副其实的"民俗的"佛教。其典型的表现特征有三:一是寺祠不分家,兼祀三教诸神;二是僧人住持祠庙,模糊宗教角色;三是僧人兼做红白佛事等俗务。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