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和谐之美     
无事堂前,忽然热闹起来了。“执著”与“放下”,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论辩。执著说:“我对,你错。”放下说:“我对,你错。”执著说:“你错。我,才是成就  相似文献   
12.
《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当时被编入《礼记》之中,与其他各篇相比,并无特别之处,以致湮没了数百年而未能引起注意。自唐代韩愈表彰以来,《大学》才逐渐受到重视。尤其经过程朱的推崇,其渐渐由《礼记》中的一篇而与《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成为与五  相似文献   
13.
大道洞玄,深不可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大寰宇内,遍处皆是;往古迄今,无时不在。包罗天地,化育群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咸赖以生。天子皇权,得道多助;仕宦黎庶,失道寡助;山川动植,有道则生;胎卵湿化,背道则亡。道物混融,如同水波,水波一体,道物不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批年轻的苏联哲学家热衷于逻辑认识论、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唯科学主义倾向。弘扬理性是欧洲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道路,但在苏联,唯科学主义倾向的出现有独特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形成宗教哲学、宇宙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哲学派别,共同之处是重视集体轻视个人。以此为基础在30年代形成苏联哲学。不能简单否定苏联哲学。苏联哲学有三个阶段:一、20年代,这时哲学尚有独立研究的部分可能;二、30、40年代,哲学彻底意识形态化,扼杀一切创造性;三、50—80年代,出现60年代人~①哲学家,他们彻底抛弃30、40年代的苏联哲学。50—80年代苏联哲学具有启蒙性质,座右铭是"人可以也应该靠自己的头脑生活"。其背景是苏联社会正努力从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的价值,具有人道主义性质。带有人的面孔的社会主义是60年代人哲学家的理想,而且对他们来说,人的面孔比社会主义更重要。  相似文献   
15.
印顺法师的《修身之道》形成了对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系统看法。与传统儒家将三纲领视为由内向外的推展不同,印顺法师将三纲领视为由外而内的落实,与大乘"三心"相近;致知就是止于至善,如同佛教的"续善根"一样,其意义与佛教的正见相似,但远不如佛教的正见更为究竟、彻底和殊胜;格物是儒家致知的手段,不如佛教修得正见的方式来得真实;他对大学的诚意慎独非常欣赏,比之于佛法的戒学修行,但认为佛法的理论和方法也更有效率;正心就是定,孟子的"养气"就是定的一种境界;儒佛二家都以修身为本,儒家的修身,等于佛法的修慧,只有大乘佛法,才开显了究竟的修身之道;在印顺法师看来,儒佛二家都以利他作为出发点,但利他的方式则有区别。印顺法师的大学纲目是从佛教立场理解和审视儒家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北京众多学佛小组中的一员,丹丹(昵称)这几天最高兴的事是一位师兄把一本印制精美、装帧上乘的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送她结缘。这本她早就想得到的法宝、同时也是北京无数学佛小组初学者的入门必读书,同其它很多学佛者心中的法宝一样,出自一个他们心中耳熟能详的地方——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相似文献   
17.
修身与修心     
释学诚 《法音》2015,(3):26-33
<正>一、心外求法迷失生命价值修治身心成就智慧人生《诸法集要经》云:"一切有为相,皆归生住灭。"一部车、一台电脑,乃至我们的房子,用久了就会坏,就需要修理。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一种存在形式,都有生、住、灭无常变化的特点。人是由身心两部分组成的,从少年到青年,从壮年到老年,人的色身在不断变化,内心也在不断变化。人都有痛苦和快乐的感受,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快乐,祛除痛苦。那么,怎样让我们在变化的过程中越来  相似文献   
18.
《茶之书》中,有一则有趣的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院。当儿子完成工作时,茶师却要求他重做一次。于是,少庵又花了一个小时扫院。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上。"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南北朝时期,宗教界流传一个佛道相诤的故事。北魏昙鸾法师,往梁朝勾容山(今江苏勾容县茅山)访问道教华阳隐居陶弘景,请求长生之术,弘景赠以仙方十卷。昙鸾回到北方,路经洛阳,恰遇印度来的大翻译家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于是问流支佛教中有无长生不死之法,胜过东土仙经否?流支说:“此方何尝有长生之术,纵使长年,少时不死,但终久脱不了轮回三界。”乃授之以《观无量寿佛经》。昙驾顶礼接受,当时把十卷仙方用火焚烧,专心研学《观经》,到汾并各地弘扬净土教义,广集徒众,成为净土宗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20.
上海城隍庙道乐团以道教音乐为载体,向日本人民展示了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促进了两国道教界的交流,为巩固中日两国的友好情谊作出了积极贡献。身处喧闹的景区,上海城隍庙独守一份清静。门外游人如织,熙来攘往;门里道韵悠扬,仙乐飘飘。自2003年成立以来,上海城隍庙道乐团的道长们凭着对道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