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三老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这一制度的设置既体现了一种尊老养老的传统,又是汉代统治者为适应统治需要而采取的一种重要措施。本文主要从三老所享有的物质待遇、朝廷礼仪、政治地位三方面分析这一制度中的尊老养老的传统、历史作用及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82.
一按照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可以拥有3种僧服(三衣)、比丘尼拥有5种僧服(五衣),佛陀为使僧人与外道有所区别,以及避免僧人对所穿着的衣服生起欲染心,于是规定僧衣应染成"坏色"(颜色不用上色或纯色,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称为"袈裟"。此外,在制作上,僧服要由破碎衣片修补缝缀而成,所以称为"衲衣",寓意少欲知足,远离世间的荣显。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服最初也是沿袭印度的传统。但是中国很多地区气候寒冷,单是三衣(或者五衣)显然不足以御寒。  相似文献   
883.
王雷 《天风》2010,(8):14-16
<正>尽管在教会历史上时不时地有人(或教会)追求"灵恩",但把追求"灵恩"和推动"灵恩"成为一项运动并逐步推广,却始于二十世纪初。"灵恩运动"发轫于1901年的美国,先后经历三次浪潮。目前的"灵恩运动"还处于第三次  相似文献   
884.
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生当宋末元初,都梁(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南五十里)人,一生好道,著作甚富,要以传易老。于易著有《三天易龙》,其后于老著有《道德会元》,此书自序于至元庚寅(1290年),基本私淑白玉蟾之注老有禅机。师王金蟾则为白玉蟾之弟子,故实当南宗七祖。翌年辛卯(1291年),元诛相歌而全真厄解。有全真道者来访李(未言姓名),交谈殊洽。  相似文献   
885.
骆振芳 《天风》1994,(12):34-35
4月21日晚六时半我所乘的中国民航飞机抵达伦敦希思罗机场,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英国的土地。阔别43年曾教过我新约的英国老师李霖朴牧师(Rev.Philip Lee—Woolf)特来飞机场接我。他恐怕离别多年认不出我来,手中举着一个大纸牌,上面用英文写着“欢迎骆振芳教授”几个大字。他已经是78岁高龄。  相似文献   
886.
本文以史实为依据,力图对全真道“三州五会”之建立、构成、影响等诸方面作一番考察。全文共分七个部分一、筹会;二、立会;三、会名;四、会疏;五、会众;六、会首;七、子会。作者结合早期全真道传教情况对这七部分展开分析,对继续深入研究全真道,尤其是对厘清早期全真道的兴起与发展等问题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87.
窥基法师是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五重唯识观是窥基对唯识学说的重要贡献。唯识宗为了确立宇宙万法都是“唯识所变”的宗旨,提出了观想“唯识”之理的遣虚存实识、舍滥留纯识、摄末归本识、隐劣显胜识、遣相证性识等五个层次或五种观点。唯识五重观之第一观是总观,其余则是别观。  相似文献   
88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江西省宗教事务条例》,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着力"三重三导"机制,延长宗教工作触手,让村级宗教协管员小角色发挥大作用。  相似文献   
889.
本文简明介绍了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靑的佛教哲学思想,阐述“三谛圆融”同龙树《中观论》的思想渊源关系。同时比较了圆别二教中道观的区别。  相似文献   
8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