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邹衍在稷下学宫创建了阴阳五行学派,邹衍的主要思想,反映了阴阳家试图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2.
大能的圣灵     
张有正 《天风》1994,(5):3-5
经文:约14:26,徒1:8。 我们所信从三一真神的第三位,就是圣灵。在自然界有圣灵的工作,世人中间有圣灵的工作,教会中有圣灵的工作,我们属灵生命更是圣灵的工作。但信徒中,却有人常忽略了圣灵,圣灵的同在或不同在,似乎与他们无关紧要,几乎忘记了。 三一真神,圣父、圣子、圣灵是同尊、同荣、同权,同受敬拜、同受赞美、同受称颂。三一真神从来没有分开单独工作。  相似文献   
23.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着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鼓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相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4.
正在西方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一种重要的文化与思想动力,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掀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渐"的序幕。他把儒家学说与基督教义相联系,认为"儒家这一教派的最终目的和总的意图是国内的太平和秩序。他们也期待家庭的经济安全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全符合良心的光明和基督教的真理"[1]。利玛窦的介绍使西方人看到  相似文献   
25.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和礼学内容的<诗>学著作,作者一方面以子思学派的性情学说论<诗>,大力张扬诗歌的性情,继承并发展了<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思想,以性情作为诗歌"言志"的内涵,使儒家诗歌理论建立在心性哲学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主张用礼义学说对诗歌情感进行约束和规范,表明了儒家对待情感问题的原则立场,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中国儒家关于诗歌抒情的理论框架在此已经隐然成型.  相似文献   
26.
许波 《心理学探新》2005,25(2):79-80
弗洛伊德是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有史以来因提出划时代思想使人类自我形象受到重大冲击的人物之一。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认为,爱因斯坦、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是现时代的三位最伟大的设计师。这三位思想家均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是试图为自然界立法,马克思是试图为人类社会立法,而弗洛伊德则是试图为个体心理世界立法。在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弗洛伊德是个毁誉参半和最有争议的人物。他的精神分析学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争议之多,心理学家均无人可与之匹敌。弗洛伊德学说的遭遇曾经历过戏剧性的转折。学说创立之始,颇受学界和世人的冷遇,进而招来各种批评和敌视。  相似文献   
27.
基督教早期希腊教父尼撒的格列高利在《论不是三神》(To Ablabius:On Not Three Gods)一书中,分析和探讨了他是在何种意义上运用三个个体的类比来论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格之间的区分的,并对有人指控其三一类比容易犯三神论的错误给予了回应,从而彰显出其三一类比思想所具有的语言分析意蕴。  相似文献   
28.
从《周易》视角看董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解削或本体追问的方法来解读董子学说,让人感到"隔".董学深受着<易>学影响.<周易>所呈现的是"意""象""言".董学也有"意""象""言".社会政治学是董学之"意".它发自于"仁",散为仁爱之心和忧患意识,转为政治"大一统"和礼乐教化.天论足董学之"象".它是由"天地"、"阴阳"、"五行"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意象系统,象征着生命大本,凝聚着董子全部的生命体验.<春秋>学是董学之"言".它是董子立"象"达"意"的一个话头.董子通过体会<春秋>之"辞",发挥<春秋>之"例".从而把握<春秋>之"意".  相似文献   
29.
先秦诸子论名,旨在匡正名实相怨的时弊,公孙龙也不例外.但是其以实正名的学说宗旨,却并不为同时代诸子赞同,以致荀况斥之为"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究其原因,乃公孙龙所论之名,与此时代之一般理解旨趣殊异.概言之,公孙龙看到了"名"的两种用法,即名既可命物(个体物),是为"物名",亦可命实(个体物的性质),是为"实名".公孙龙特别强调的是为当时人所忽略的后者的意义,其价值与其说是逻辑的,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不管是与公孙龙的同时代诸子相比,还是从其后的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取向来看,这一发现和阐述都是独特且别具价值的.  相似文献   
30.
格义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义"乃中土佛教学者诠解融通佛教思想学说之阶段性方法.本文通过"格义"史实与方法之考述探察,认为"格义"包括注经解经之"配说",名相概念之"拟配",性空逍遥之"炉冶".法雅"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之概念比配之格义不足以全当"格义"之名,以之为基础所作"格义"之广狭义或基本义与引申义之区分并不恰切."格义"方法之演进实文化交互之必然.格义方向之正反或顺逆,应于文化交互之历史情景与历史意义上言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