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生命伦理学问题.英国的人类胚胎研究管理体制(HFEA)能够提供有益的借鉴.介绍了这一体制建立的背景并对其现实功能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日本应该建立一个生命科学技术的社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962.
葛洪是中国道教金丹道派的奠基人."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为国",这是他儒道兼综思想的自我定位.葛洪出身于士族世家,早岁熟读儒书,中年立业封侯,因受叔祖葛玄的影响,中年一度及晚岁驻足罗浮山修仙入道,这就徜徉于入世与出世之间.而道术儒修无二致,神仙忠孝有完人,自是其毕生思想及为人的写照.葛洪视民间"俗所谓道率皆妖伪",而斥"淫祀奸邪,礼律所禁".修道不忘儒教,为金丹道派的官方正统地位提供保证,同时对后来道教发展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963.
认知能力的毕生发展及其分离性和个体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李德明  陈天勇  李贵芸  刘昌 《心理科学》2004,27(6):1288-1290
研究认知能力毕生发展过程及其分离性和个体差异性的变化。被试 1 993名 (1 0 - 90岁 ) ,完成加工速度、工作记忆、心算、空间表象和记忆再认等认知测验。结果表明 :1 )认知能力发展的发展在 1 6 - 1 9岁组达到高峰 ,2 0岁后随增龄而逐渐下降 ,不同认知能力发展的分离性在 60岁后明显增大 ;2 )几乎所有测验的个体差异性在 2 0岁之前随增龄而减小 ,在 2 0岁之后随增龄而增大 ;3)教育因素对认知能力老化过程的分离性和个体差异性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64.
经济与道德的协调发展 ,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来说 ,不仅在于它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的忠告 ;更在于它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根据、现实要求和基本规律 ;还必须选择现实的实现途径 ,一是作出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二是作为有机统一的实践过程 ,三是变成每个社会成员的精神、心理和行动。  相似文献   
965.
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哲学的主题是人与人生存的世界的关系。深入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必然导致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人似乎处于无可回避的逻辑“悖论”之中。一方面,人是有限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必须作为主体而有所作为。总之,就能力、时空而言,人是有限的;但是,人必须像无限者一样去行动。人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贯穿于哲学一切领域之中,是哲学世界观最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966.
一个人想要上理想学校的专业、获得理想的职业 ,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知识 ,要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有正确的认识 ,还要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气质、价值观等心理因素。事实证明 ,在了解了自我以后 ,升学、就业的适合率就会明显提高。对学校、机关、企业来说 ,它们可以最快地获得所需的人才 ,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他们 ,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个人来说 ,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 ,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 ,在工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选择专业时要考虑职业兴趣、能力、个性和职业价值观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健康状况、过去受教育情…  相似文献   
967.
牟博 《世界哲学》2003,(3):40-44
中国哲学与西方分析哲学(或分析传统的西方哲学)一直被认为是彼此遥远、无关乃至对立的。两种传统中都有很多人将对方传统的哲学实践视为仅仅具有边缘价值。 本专栏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哲学传统和西方分析哲学传统的比较分析来讨论哲学方法论问题,并由此研究中国哲学传统和西方分析哲学传统这两种具有特色的主要哲学传统如何能够相互学习、以互补方式携手共建共同的哲学事业(特别是在看问题的角度、指南性方法和工具性方法这些方面)。为此,我们择选了最近出版的、以上述目的为其主旨的专题文集《两条通往智慧之路?——中国哲学与分析哲学传统》(Bo Mou ed.,Two Roads to Wisdom?Chinese and Ana-lytic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Chicago,USA: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2001)中直接讨论哲学方法论问题的若干文章陆续加以发表。出于篇幅上的考虑,除了戴维森的短文(该文集序言)之外,对这些文章都做了节译处理。  相似文献   
968.
内隐绩效模型对绩效评估一致性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学军  王重鸣 《心理科学》2003,26(2):212-214
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评估者的内隐绩效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对上级、一级评估者的内隐绩效模型和对下级绩效评估的比较研究发现,上下级主估者的内隐绩效模型存在差异,并对绩效评估的一致性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还对内隐绩效模型的形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69.
在当代社会,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普遍地面临道德缺失或感觉到道德的危机,如道德取向紊乱、道德评价失范以及各种非道德主义现象随处可见。如果我们将现实伦理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尴尬问题,仅仅归结为封建遗毒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那么难免失之简单,也是缺少理性的分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认识态度。因为在事实上,社  相似文献   
970.
陈赟 《现代哲学》2003,(1):82-88
长期以来,学术界把孟子的性善观念理解为一种先验性的学说,但是,本文认为。先验/经验的范畴归属于认知性的哲学(cognitive philosophy),其论证功能更多的指向理论。而不是规范。而孟子的性善说却以对于“以故言性”的认知性的人性理论的批判为其出发点,后者所导致的理论结果往往是“以情才代性”,也就说,认知性的人性论触及的总是“情”与“才”,而不是真正的“性”。而孟子本人的性善论不是对于人性所表现出来的经验性事实的理论解释,其功能主要是规范性的,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引导性(orientative)的概念,它的主旨不在于获得某种知识理论,而是在实现人与世界的某种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