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6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1.
我将一封手写的信投进邮局的邮筒里,听见邮筒发出“咣”的一声——铁皮的声音,清脆。我知道这是一个无人写信的年代,邮简里空空如也,除了我写的这封信以外,我断定这邮筒里不会再有第二封信了。我是在下午快下班时,将我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投进邮筒的,这封信大概今天晚上就要在这只邮筒里过夜了。  相似文献   
512.
一顿早餐     
一个人刚入禅门,在第二天吃早餐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向老禅师请教问题:  相似文献   
513.
住院部3楼右手最靠里的那病房里又传来了那位老人的歌声。与其说是唱,倒不如说是在吼,声嘶力竭,曲不成调。  相似文献   
514.
贺麟是现代新儒家"新心学"的代表人物。他在一篇长文中相对系统地探讨了"新心学"与时空、超时空的关系。时空是主体的认识功能或理性原则,运用时空去统摄杂多质料的独特潜能并非外铄而在心之内,显出理在心中。人类的认识和实践领域限制在具体时空之间,但是世间万物的本性并不由具体时空决定,而是由普遍的超时空来决定。人性由理所规定,理是心的本性。理以超时空的逻辑形式存在。贺麟以道德的理想主义范导西方的理性形式,使得心中有理。贺麟认为理在心中,心中有理,从而得出心与理一的结论。不过,前者的理是理性形式,而后者的理是理想主义。直觉法具有辩证性,辩证法具有直观性,中国哲学推崇的直觉能够实现理想主义与理性形式"合为一体"的境界。经过以上繁复论证,贺麟大致实现了"新心学"——心、性、理在本体论上的贯通。  相似文献   
515.
先天图作为卦变图系统的一支,其早期诠释以"卦变法"为主。其中,六十四卦卦变从郑夬开始,经邵伯温、张浚、张行成等人之手不断演进发展。另有陈瓘、王湜等学者对八卦卦变加以思考。此后,来源隐晦的"一阴一阳图"之阴阳相间生卦的方法流入先天图的诠释,即是日后闻名的"加一倍法"。此种诠释始于程迥,蔡元定、朱子、林至、项安世等人加以展开,最终使先天图成为了易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516.
沿着上海市西藏南路漫行,你一定会在众多建筑物中看到一栋有着蓝色琉璃瓦、雕饰着中式古典图案、以板式西式建筑设计理念构成的红色大楼.它既不像周边的高楼大厦那么沉重,又不似保留着岁月遗留痕迹的建筑那么沧桑.它是海纳百川、融汇中西的海派文化缩影,岁月留给这栋大楼坚忍、刚毅的外在,也使人能够品味藏在其中的那一段段时光里的故事.  相似文献   
517.
不都是因为饥饿 不都是为了筑巢 不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 鸟啊 怎对得起这一身羽毛  相似文献   
518.
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初叶,振兴佛教特别是四川佛教的禅门巨匠。他具有生死一如的生死观和参禅念佛无二的禅学思想。  相似文献   
519.
第六讲临床诊治中的Markov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rkov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的步骤 Markov模型是模拟随时间发生的随机事件的过程.利用Markov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的步骤如下:[1]  相似文献   
520.
刘梁剑 《学海》2012,(1):160-164
本文从人物之际的角度探讨黄宗羲的"一本万殊"思想。黄宗羲从刘宗周那里接受了一个基本命题:"盈天地间皆气也。"黄宗羲的气本论在肯定人与物一气相通的同时,认为气化流行造成"万殊":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从人物之别到人禽之辨,黄宗羲强调,人性区别于物性的独特之处在于纯粹至善的不忍人之心。通过"心即气之灵处"的命题,一本万殊展示了更为丰富的意蕴。从气到心意味着天地万物的一气相通从本然状态转变为道德明觉状态。另一方面,"心即气之灵处"意味着心与气的相互确证。心与气相互确证,这一点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认识论意义:气担保了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的同源性,而这一同源性进而担保了"人心之理"与"天地万物之理"相互吻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