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1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689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656篇
  2010年   506篇
  2009年   546篇
  2008年   497篇
  2007年   504篇
  2006年   382篇
  2005年   349篇
  2004年   436篇
  2003年   362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248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五台山研究》1990,(3):3-4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它历史悠久、寺庙林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加强对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五台山研究会于1990年7月24日至28日在五台山栖贤阁宾馆举行了“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双方代表是:中方代表为,代表团团长、山西省社联主席。  相似文献   
112.
佛教思想意识与文艺创作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前者是如何作用于后者的?这种作用是自觉追求的还是潜移默化的?自觉追求应怎样去“追”?潜移默化应怎样来“化”?……即使不能像《天问》那样一口气问几百个问题,但在这方面值得思索之处还是很多的。如果对佛教历史思想文化一无所知,却奢谈创作佛教艺术,恐怕注定要抓襟见肘,非驴非马。不过,佛教文学艺术创作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思索尽可以思索,思索之后,更重要的是创作实践和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113.
医学伦理学概念之探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医学伦理学的概念看起来很简单,一般情况下人们便习以为常地接受了作为应用规范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的科学地位,而忽视了医学对医学伦理学所起的作用。本文认为:医学伦理学的具体内容是医学科技与伦理道德两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对其相互作用的形式和产物的具体分析和总结便可构成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4.
慈善,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北史·崔光传》:“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沈浮,自得而已。”而在此之前,《韩非子·内储》:“王日,慈惠,行善也。”即以慈爱优惠来做善事。直接释义大约是“以慈行善”。既然是“以慈行善”,其重点则在于对“慈”的理解。“慈”,《说文》只注二字:“爱也。”《左传》:“宣慈惠和”,做疏注的人发挥道:“慈者爱,出於心,恩被于物也。”这就把中国古代对慈及爱的理解讲得比较清楚了:慈,是一种发自内心世界的爱,她的恩惠要遍施于万物,当然首先是人。汉代贾谊讲:“侧隐怜人,谓之慈。”对人,要…  相似文献   
115.
拜读《佛教文化》96年第6期法宏大文《狗子有佛性你无佛性?》后,受益良多,但也有不敢苟同之处,使我这个门外汉不能不言者。特撰文求教诸方大德及法宏师。文章开头说:“幸好得遇几位禅门大德。为我指了个入处,几经磨砺,得了个歇处,方知确有生死可了。”法宏师得个“入处”是什么?“歇”的程度是怎样?值得仔细推敲。所谓的“入处”,如果是文章第三段所说的“真正修禅有证,‘欲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便是真实不虚之境界,我们不必想改命运,改造我们自身就是改造我们的命运。”请问此“心”是常?是无常?是既有常又无常?还是非…  相似文献   
116.
行方 《佛教文化》1997,(5):42-44
今夏气候有所异常,南方偏凉,而北方奇热。仲夜,行方接待了一位来访者土人,相对品,作竟夕之谈。土人以“我为什么会是一个佛教徒”为题,以第一人称叙述其关于梁武帝的追索研究,令行方一改以往梁武帝观感,一时竟忘却褥暑。土人模仿佛教经籍作法,一口气讲了十篇故事(品即篇),即在“序品”之后,分别以情爱品、事业品、信仰品叙梁武帝生平,以爱好品、学术品、暮年品、死亡品分别作面面观,终以“重来品”作结,叙梁武帝之于今人的关系。行方听来,但觉亦真亦幻,一时不能自己,遂令土人三度删改,而后刊布于此。在北国古都的某个名…  相似文献   
117.
索引     
《中国哲学史》1995,(1):2-3
凡需本索弓I原文者,请与编辑部咨询室联系。(北京1122信箱) 总论 一、0 p【J中坷哲学的率游问题/张应斌//江汉论坛(武汉), 1994.10.38~4l中固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刘润忠//周易研究(济 南),1994.4.33~39哲学技现与哲学家的欲发现/许玉乾∥攀登(西宁), 1 994.6.16~2i ’简论f{J闼哲学史上知行观的历史发展/王曙东∥安徽教 育学院学报(合肥).1994.4.67~68 中国哲学史专论关于哲学物质范畴的辩证思考/黄世江∥攀登(西宁), j 9 7)4 5.22—26第二届墨学国际研讨会综述/陈朝晖//文史哲(济南)· 1994.6.104~105,94南京金秋儒学国际研讨鲁综…  相似文献   
118.
申不害思想与黄老之学在许多方面确有相通相近之处:在本体论与宇宙生成论上,“道”为两家思想的最高范畴,并且凸现出同样的“前概念”先天缺陷;在政治学领域,二者都高标“名实之辨”,但尚未上升为形式逻辑学的认识对象;二者又都崇尚“因循”、“无为”,与原生道家立足于“天人关系”之上的意蕴已大相径庭。但是,申不害并不是一位黄老思想家,其根本分歧在于:黄老重法不重术,申不害重术不重法。申不害思想的性质是“术治主义”,相韩十五载躬行的是“术治”。因此,申不害既不是法家,也不是黄老思想家,而是术家,是术家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19.
净宗第一经     
魏磊 《佛教文化》1995,(2):14-16
在佛教各宗派之中,净土宗以其“难信易行,横超三界”的特质而卓具一格,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净宗与禅宗双峰并峙,相得益彰。唐宋以后,净宗的力用弥显突出,降至现代,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几乎成为汉传佛教的表征。 净宗根本经典有三经一论。其中。  相似文献   
120.
索引     
《中国哲学史》1995,(2):2-3
总论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宋建林//北京社会科学,1994. 4.61~67,76 中国哲学史上知行观的历史发展/王曙东//安庆师范学 院学报:社科版,1994.4.16~18 中国思想史上“自然”之产生(续完)/(日)池田之久著; 雷安平译//民族论坛(长沙)、1994.4.88~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