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584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544篇
  2010年   447篇
  2009年   453篇
  2008年   416篇
  2007年   466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405篇
  2003年   328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177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赵沛 《管子学刊》2007,(3):110-116
随着今文经学的复兴,晚清学术在今古文学的激烈冲突中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左传》研究一直是核心的内容。晚清《左传》研究主要呈现出刘逢禄、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学与章太炎为代表的古文学两大学派争论的态势。廖平的《左传》研究,与两派的学术路径既有联系,有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特色,在晚清学术研究中独树一帜,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2.
刘红霞 《管子学刊》2007,(4):114-117
本文根据《曾子》一书的著录和引用情况,考订出《曾子》一书大约在六朝以前亡佚八篇,其余十篇保存在《大戴礼记》篇名中带有"曾子"二字的十篇。自宋至清,出现很多《曾子》书的辑本,本文对这些辑本做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3.
194.
上古“鬼”“神”的分别是:“鬼”指人鬼,其他为“神”。《易经》有“鬼”字无“神”字,并非没有神的观念,而是没有“神”的概念。《易经》的“天”“帝”即神。“天”是至上神,即超凡存在者;“帝”与“天”同义,同位同格。“天”“帝”不仅是至上神,而且是唯一神。蓍筮不是超凡的,而是超验的,即人的一种超越经验世界而通达超凡者的努力。《易经》的超越观念存在矛盾:一方面肯定帝王的超验性、神圣性,另一方面又解构帝王的超验性,否定帝王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95.
《周易正义》文本的最终形态是遵照《周易正义序》、经由众家之手逐渐建构而成。《正义》先为长编、后作删补的编次痕迹在语义断裂、缀文窜乱及重复疏释的行文结构中有迹可循。在《序》文中,孔颖达拟定了该书的纂修旨要,“考案其事,必以仲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是其核心。“八论”又以“十翼”之传和传《易》之人重塑了孔子《易》教的原理框架与传承谱系,为《正义》奠定了理论依据。然而,“宗孔”所恃之孔传在解经原理上各不相同,无法对经、传、注皆形成有效统摄。王弼《易》注困于“宗孔”为先的经教理念与疏文拆解的形式桎梏,只得沦为格式化的串讲。《正义》又在未明王注原理的情况下曲解其文,遂致疏文释义不明。后人对《周易正义》“空言诠句”的观感,并非由王弼注文引起,而是源自《正义》本身困于“宗孔”“尊王”的纂修宗旨,终未完成统一异义的刊定之责。  相似文献   
196.
季磊 《周易研究》2022,(6):53-61
“卦主说”是王弼在《明彖》中提出的一条重要解《易》体例。学者或以“卦主说”包含“二体说”,或以一卦有二主,皆是不明“卦主”内涵。“卦主说”的基本原理为从“卦体”中确定“卦主爻”,再由该爻统摄卦义,进而在此时境中理解各爻之义;其确立原则为找一卦之“中爻”或“少爻”,并以前者为主。“二体说”是以上下体之义明卦体,不属于“卦主说”,而是处理特殊情况“卦体不由乎爻”,且各体之义也以一爻为主。虽然王弼注文并未全尽各卦卦主,但很多卦的卦主其实可以根据此原理推断出来。孔颖达为调停讼卦注文中疑似存在的矛盾而提出的“一卦二主”说是错误的,讼卦卦主只有九五。  相似文献   
197.
今本《说卦》诸章之间是否有统一性,存在一定争议。肯定者的证明多从寻找诸章之间的文义逻辑出发,但尚未寻找到一个坚实的联结点。事实上,今本《说卦》的形成可能有多种来源,但形成后诸章之间遵循统一的言说逻辑,即第一至第六章展开的“蓍数—卦爻—义命”与“道理—卦章—数神(万物之象)”结合的顺逆言说方式,而第七至第十一章则是根据前六章形成的包含先后天时序的综合时序整理的世界万象。此为今本《说卦》存在内在统一言说方式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8.
《中国宗教》2006,(5):62-62
胡诚林在2006年第2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认为,大力弘扬无为之德,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内涵,是当代道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途径与内容之一。无为是有为的基础和前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无为到有为的认知和选择层面。要想有作为、作为好,必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弘扬、倡导道教“无为之德”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清心寡欲、为而不争、谦让奉献的无为境界,能引导人心向善,  相似文献   
199.
“集义”这一概念自经孟子提出后,便吸引了后世学者的注意。汉以降至宋初,“集义”只是描述义与气共同生起的状态。但在宋明理学思潮兴起之后,“集义”被解释为“积义”或“积善”,转化为一项重要的修养工夫。围绕着集义的阐发,宋明理学工夫体系中的核心议题、话语如有关道德心性涵养与道德实践活动关系的敬义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知行观,以及注重先验道德觉知、本能的工夫论皆得以构建、展开。考察集义之诠释,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宋明理学工夫论的建构、分化、趋向,也对理解与勾勒近世儒学史的演进、发展、变迁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0.
"习"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与"性"有着内在联系.孔子、孟子、荀子都对"习"观念及"习""性"关系作出了相应论述,但他们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联?本文通过对出土文献《性自命出》的"习以养性"等观念的考察,发现一条"由性而发,循性而习,尽性而终"的逻辑脉络.以此为中心,这可使孔子、孟子、荀子"习"与"性"观念得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