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8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523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464篇
  2011年   467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474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369篇
  2005年   340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341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96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人类心身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国外学者将神经科学与哲学研究统一起来,集合两门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双方的研究成果,以此来共同推进人类心身问题的研究,因此诞生了一门介于神经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独立学科,它有着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和特殊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这门学科就是神经哲学.  相似文献   
892.
临床工作中,误诊误治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对其进行反思,从中积累经验教训提高诊疗水平.本文首先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误诊的原因,然后指出防止或减少误诊的途径是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并提出了在临床过程中培养科学临床思维应注意的8个方面.  相似文献   
893.
孔子与孟子以周朝礼乐制度为社会理想,以道德自律、道德教化为改造社会的手段,而缺乏对社会现实及人性现实的冷峻的思考,从而被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为现实政治所接纳。但救世济民这种根源于儒家思想深层的理念,必然要求后来的儒者强化儒学的现实性与在政治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荀子“法后王”就是对儒学发展要求的一个切实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王”毫无疑义地指“当今之王”或“近世之王”,亦即那些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变法自强的帝王,荀子探索出了儒学与政治的契合点,并由此开辟了通向政治实践的巷道。  相似文献   
894.
从内涵方面说,儒家和谐观注重不同因素之间良性的交互感通,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整体健康的发展变化;从价值基础说,儒家和谐思想立足于生命的体认与感通,认为人要通过对自我生命本质的体认,感通了悟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生命本质,使个体生命积极的融入到群体生命、宇宙生命之中,展开的基本思路是由己及人,由内到外,从修养自身和谐做起,再推衍到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天地的和谐;从现代价值来说,源远流长的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今世界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95.
孙克星 《法音》2007,(6):8-11
“自性”和“佛性”是《六祖坛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其中犹以“自性”概念在《坛经》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令人瞩目。在《坛经·行由品》中,六祖惠能就谈及其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并向五祖弘忍说到:“何  相似文献   
896.
衍空 《法音》2007,(1):39-42
缘起和理念教育不单只是传递知识和技术,还得培育和关顾年青人的品格及心灵健康。所以全人教育、生命教育、德智体群美并重等等教育理念,一向以来都是教育界的发展理想。但是如何能真正办好或落实这些方案,就没有一套大众都认同的具体理论和方法,尤其是针对德育和生命教育两方面。除了欠缺具体的理论和方法以外,推行这些教育理念的另一困难,就是如何量度德育和生命教育的成果——量度什么和如何去量度?但是,随着来自资源短缺和国内外的竞争,家庭和社会的问题,年青人所需要面对的压力就越来越大。现在作为一个老师,往往不单要教学,还要照顾和…  相似文献   
897.
方立天 《法音》2007,(4):3-5
问题的提出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个主题的设定很有创意,笔者体会它至少包含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凸显出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性,二是强调和谐世界要从个人做起,三是个人要从正心开始。这个主题不仅体现了佛教重视“心”的功  相似文献   
898.
中国哲学学科也是依着西方的学术规范建立的,是以相关的中国古典学术为材料、以西方哲学的范式为形式建构起来的。术语系统的建立是中国哲学学科建立的重要方面,它既与材料相关,也与形式相涉,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特有术语系统的建立才承载和支撑起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本文分别探究了中国哲学术语系统五个方面的史学来源和五个方面的语言文字学来源。对这两个方面来源的探讨,不仅意在回顾中国哲学建构的过程,更重要地在于为今后中国哲学术语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99.
转识成智     
《佛教文化》2007,(3):124-125
佛教的“转识成智”,是一种通权达变、灵活变通的智慧思想。比如从人生的“苦”中发现积极的一面,予以承担,并且从中解脱出来,转苦得乐。现代成功心理学的“挫折、失败正是成功的机遇”;“贫穷是发愤图强的催化剂”;把学习的艰苦和压力当作磨炼心志的甘露,开发学习潜能等。这就是转识成智。佛教的“转识成智”,与现代心理学的转视法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900.
湛如 《佛教文化》2007,(1):98-99
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由儒、道、佛文化共同构成的“大传统”及千流百派的“小传统”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海洋里,简直如空气一般须臾不可分离。近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一书,其中记载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对一位青年学者推心置腹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的成份。……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