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1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36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562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366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309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251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道教是关注生命的宗教。道教经典《度人经》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通过对“道”的认识和体悟,遵循“道”的原则来完善人的生命,“生道合一”,达到生命无限自由的境界,这就是道教的“成仙得道”。  相似文献   
992.
道德记忆是人类运用其记忆能力,对其自身的道德生活经历进行记忆刻写而形成的一种记忆形式。道德记忆的价值维度,不仅在于它让我们记住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道德生活经历,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建构人类道德生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人类道德生活是由道德规范的强大生命力、道德文化传统、人类承担道德责任的事实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类的道德记忆状况。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刻写道德记忆本身也是一种道德责任要求。它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严肃、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过去。  相似文献   
993.
牟宗三通过对道德理性三义的确立与对儒家的"当下呈现"即是康德所谓智的直觉之肯定,建立了道德的形上学。他进而认为康德只证成了道德理性之第一义,而未能证成其第二义,亦未能透显出第三义,衡定康德只有道德的神学而无道德的形上学。通过对康德理路的分析可以发现,康德建立的道德的神学在《判断力批判》中亦有道德的证明,而非只有《实践理性批判》之单纯分解地形式地建立,与儒家以良知为本体建立道德的形上学的思路有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99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出"改革开放"这振聋发聩的声音。温州,偏居浙南一隅,汲取改革赋予的前行力量,凭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闻名遐迩的"温州模式"。温州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实践,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的缩影。回首锐意进取的40年,"温州模式"的建立离不开各方面工作的协作助力,其中温州宗教工作取得的成绩亦可圈可点,在宗教中国化、宗教工作法治化、治理佛教道教领域商业化问题、宗教工作信息化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方面创出了很多好点子,积累了一些颇具借鉴意义的基层经验。本刊特此刊发系列文章,介绍温州宗教工作的好成绩、好经验、好做法。  相似文献   
995.
尹奎  邢璐  汪佳 《心理科学》2018,(3):680-686
授权型领导契合了组织扁平化的时代背景,受到理论界与实践界的追捧。但授权型领导与任务绩效的关系存在矛盾性研究结论。基于自主性成本论,提出授权型领导通过自我决定感的曲线路径间接对任务绩效产生影响。通过对478对上下级配对数据的分析发现:授权型领导与任务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授权型领导正向影响员工自我决定感;员工自我决定感与任务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授权型领导通过自我决定感的曲线路径间接对任务绩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96.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个体“在非工作时间使用通信技术处理工作”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并因其对个体日常工作生活适应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基于对该领域已有研究文献的全面回顾,本文着重探讨了非工作时间使用通信工具处理对个体工作生活适应的“双刃剑”效应及效应发生的心理机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针对性的展望。  相似文献   
997.
从人类"自我意识"及其应对形态的"荒谬逻辑"这两个紧密关联的维度,探讨宗教的根源与本质。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初浮现,即理性之最初萌生,导致人与自然浑沌圆融状态的破裂(即"第一断裂"),使人类陷入回归自然与走向文明(走出自然)两种截然相反的诱惑造成的矛盾挣扎中;自我意识产生带来的人类有死意识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深层痛苦。宗教以特有的荒谬逻辑与终极关怀指向,试图消弥"第一断裂"所致彼我分别之痛苦处境,超越理性所造构的人性缺陷。只要自我意识这个根源存在,人类就需要超越它的方法,宗教就将存在。  相似文献   
998.
张一兵 《学海》2011,(3):155-161
青年海德格尔在"那托普报告"中突显出一种全新的功用性交道世界观。在这里,本体论被建构为生命活动的存在论,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你的存在方式就是我照料故我在。并且,我们交道故世界在。可是,这个交道性的周围世界就是沉沦。由于生命此在的个体已经将自己交付于交道性的非本真的关照性在世,所以他必然失去本己性的独立性,只是作为常人沉沦于世界。  相似文献   
999.
尹建龙 《学海》2011,(3):182-187
"乡村工业社区"是机器大工业在英国乡村地区发展的载体,也是乡村工业化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初级形态。工业家是此类社区的创建者和主宰,以家长式的作风管理社区的社会生活,并通过掌控公共权力和举行各种庆典活动来强化自己的权威。这些处于工业家控制下的新兴工业社区成为连接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00.
吕建高  谢萍 《学海》2011,(5):129-134
人的尊严是一项古老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人的尊严理论的分歧在于它是内生的还是获得的。尽管这种争论至今未有定论,但二战后的法律文件将人的尊严地位提升到人权基础的高度。就临终病人的死亡权而言,康德"基于道德自主的人的尊严"之哲学智慧受到挑战。人的尊严之现代意蕴主张以"尊重人"替代"尊重选择"而成为首要原则。人的尊严是病人自主的基础。死亡权的尊严内涵是作为选择的尊严和作为关系的尊严之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