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29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池田大作“创造价值”的幸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田大作认为人生对“幸福”的追求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把人生的“幸福”与“成佛”、“创造价值”联系为一体,这是池田之人生观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32.
辛竹 《科学与无神论》2009,(2):F0003-F0003
人们常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事实上,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在眼睛时空可及的范围内是正确的。但因为人的肉眼所见往往会发生错觉,从科学检验的角度,眼见未必为实。魔术师所展示的各种“超人”的能力,就是利用这一点,给人们带来刺激与欢乐。  相似文献   
33.
少很多人都知道:音乐教育是开启人类智能的一把重要钥匙。中外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就个人做出的科学成就体会到:在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音乐的形象思维对科学的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健全而完美的创造思维过程必然是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从美国的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到对“创新教育”的启示。奥尔夫教学法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演唱、演奏、表演等)做大量的“即兴”创作,他不要求单独的模仿,而是师生共同进行艺术创造: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包括体态律动、  相似文献   
34.
沃伦·哈定是一个喜欢说“是”的人,而克利夫兰则是一个喜欢说“不”的人,他们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但是,他们都以自己的奋斗方式,最终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  相似文献   
35.
在近代孔子研究史上,顾颉刚的"孔子变迁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论点。所谓"孔子变迁论",一言以蔽之,即"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顾颉刚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论点,不仅在于其从前人如梁启超、李大钊、钱玄同的相关论述中得到了一定的启发,更在于其自觉地运用了近代的史学方法——"历史演进的方法"。是故,此论提出来之后,便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于今来看,这一"孔子变迁论"在孔子研究乃至诸子研究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6.
对伦理道德秩序的维护乃儒学之要务,所以即使在“自由意志”词汇缺席的情况下,儒家也必须明确何为恶之根源,以说明判定究责对象时的根据与标准。新儒家以气质论人之恶的成因,但是该诠释路径会使决定性因素从人自身转移到外在影响力上,导致责任主体认定的困难。在此诠释路径中,人的善恶形态被困于儒学本心良知的伦理道德规范性含义里。孟子本心良知说中存在一类通过自我取舍而形成的恶的主体,这类恶的主体所据并非本心良知具有的知善规范性,而是以能力层面能善的普遍性作为其产生的逻辑基础。从心性上溯源恶才能突破本心良知在知善的规定性上对恶之于人的属己性的遮蔽,以此明确善与恶皆是人自己的善恶,如此伦理究责才不会陷入主体判定的困难之中。  相似文献   
37.
方立天 《法音》2007,(6):7-7
5月4日,一个与青春结伴的日子,校园里鸟语花香,春光明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亲切看望青年学生,与大  相似文献   
38.
马援 《哲学动态》2022,(12):28-35
哲学的“语言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具有一定意义,目前这方面研究没有得到有效关注。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转向”不同于英美分析哲学纯逻辑的路径,而是在对以索绪尔为源头的“语言转向”的批判中,从语言转向符号,从符号转向符号化,再以符号化世界为对象介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问题,并在21世纪出现内生于“语言转向”的新发展。关于这一方面的探讨意在显现哲学的“语言转向”与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相交汇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孙向晨 《哲学动态》2022,(6):45-55+128
在一个没有“家”的哲学时代,提出“家”哲学势必遭到各种质疑,如李勇教授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家”哲学可能遭到的批判。确实,“家”哲学要在现代世界站立住,就必须经受各种挑战。从“家”问题内部的论域来看,首先要清楚区分传统的家与现代的家,古今之间有联系也有很大差异。今天我们讨论“家”的问题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一定要站在现代世界之中。其次,“家”作为一种普遍性存在,其在中国社会的形态与在世界范围的形态也需要深入辨析,汉语哲学有责任充分汲取中国思想传统的资源。最后,“家”作为社会性论题与作为哲学性论题也有所不同,本文强调从哲学层面来思考“家”的问题。从外部的哲学批评立场来看,“家”哲学还需应对来自自然主义、多元主义以及个体主义立场的挑战。在这些问题上,“家”哲学有着不同的形而上学预设。最终“家”问题有一个从“厚的文化”不断理性化到“薄的哲学”的过程。但“薄”并不意味单薄,而是意味着论题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40.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包括中国宗教界在内的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特别是8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激发了中国宗教界包括天主教界人士学习《江泽民文选》的热情。文选收录了江泽民同志从1980年8月至2004年9月这段时间内的各类重要著述203篇,生动记录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各界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进程,深刻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重大成果。文选内涵丰富、高瞻远瞩,结合我国国情,从战略高度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许多领域都有精辟的论述。文选的出版发行,为我们深入地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特别是对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