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9篇
  231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报载:某集贸市场有一鞋业经营户,在自己的摊位前放了块广告牌,上书:“本摊最近购进一批价格便宜的布鞋,样式老旧,工艺较粗糙,可能不受城镇青年消费者的青睐,但因其鞋底下粘有一层厚橡胶,坚固耐磨,很适应农村消费者、壮劳动力、体育运动员以及老年朋友。”这一“揭短”广告,招来了许多顾客,  相似文献   
22.
20年前,他揣着120元钱领着弟弟背着几件木工工具和村里许多青年一起去北京寻梦,到了北京他只剩下40元。接下来他们四处找工作。一个月过去了,他记不清跑了多少单位,说了多少好话,遭了多少白眼。但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受这名无户口、无住所、无担保的“三无”人员。尽管他们把生活费控制在每天一元钱,但口袋里已所剩无几。  相似文献   
23.
只要提起沙子,人们似乎马上就会想到“恒河沙数”、“一盘散沙”这些词语来。不错,即便浩瀚无垠的大沙漠,大风一起,那黄沙也只能如虎狼追逐着的羊群般拼命奔逃。  相似文献   
24.
张丽丽 《天风》2003,(10):8-9
人们要想使用一根草,只需轻轻地把它从土地里拔出,或洗或不洗便可投入使用,即便再细致的工作,也不需要花费多少心思,顷刻之间就完成了。  相似文献   
25.
池田大作“创造价值”的幸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田大作认为人生对“幸福”的追求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把人生的“幸福”与“成佛”、“创造价值”联系为一体,这是池田之人生观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26.
辛竹 《科学与无神论》2009,(2):F0003-F0003
人们常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事实上,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在眼睛时空可及的范围内是正确的。但因为人的肉眼所见往往会发生错觉,从科学检验的角度,眼见未必为实。魔术师所展示的各种“超人”的能力,就是利用这一点,给人们带来刺激与欢乐。  相似文献   
27.
沃伦·哈定是一个喜欢说“是”的人,而克利夫兰则是一个喜欢说“不”的人,他们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但是,他们都以自己的奋斗方式,最终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  相似文献   
28.
作为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洛伦佐·瓦拉的代表作之一,《〈君士坦丁赠礼〉辩伪》因首次通过语文学的方法成功揭穿了基督教历史上最恶名昭著的谎言而被载入史册。本文基于对该文献的译介,不仅剖析其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语文学、修辞学、逻辑学和法学辩伪策略,从而阐述其在史学考据领域的“技术”创新,还将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作者瓦拉超越其政治立场的宗教观念及其关于“自由”“真理”和“信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9.
如何在中国哲学史的框架内理解和诠释中国佛教,胡适与冯友兰用现代学术的方法分别作了佛教“化中国”和佛教“中国化”两种解读。冯友兰历经一生写成的中国哲学“三史”中,对佛教研究在叙事方式上经历了由史论结合、以史为主到史论结合、以论为先而明其学脉,在理论分析上经历了从新实在论等西方哲学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佛教哲学而得其宗旨。其一以贯之的主线是从揭示中国佛教的本位性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中国佛教哲学,这不仅反映了冯先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转换,也深刻体现了他的世界观转向。  相似文献   
30.
人们喜欢关注道德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往研究发现回忆自己(而非他人)的道德行为能影响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本研究关注参与道德评价是否会对个体的道德自我和道德行为产生影响。2个研究共同发现:(1)存在道德“沾光”效应:评价支持他人的道德事件,或反对他人的不道德事件,能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2)道德评价通过提升道德自我知觉,进一步增加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