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7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35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元认知的性质、结构与评定方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对元认知的性质、结构及评定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元”概念产生的哲学根源及其哲学涵义,以及元认知模型的基本特点;重点分析了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元认知有三个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认知调节;并总结了元认知评定的主要方法;最后对元认知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研究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72.
司强 《现代哲学》2023,(6):19-24
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到《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态度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实质是总体性辩证法从以黑格尔的观念论为基础,将自然与历史相区别的二元论,到构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尝试。只要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法就不仅仅存在于自然领域,而且必须涵盖社会和历史领域。就此而言,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并无原则性区别。卢卡奇早年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评是误读。  相似文献   
973.
贾红亭 《天风》2011,(1):14-15
在千湖之省的楚天大地,在浩浩荡荡的长江汉水之滨,在繁华的汉口中心城区,矗立着一座基督教堂——武汉市基督教荣光堂。在圣灵的引领下,牧长们带领广大信徒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三自”爱国道路,努力营建和谐教堂,构建和谐社会,真诚服务社会人群。荣光堂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五好”宗教活动场所、武汉市宗教界“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湖北省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9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历史底蕴,作为在其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宗教工作,也应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寻找智慧之源,建立历史自信。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有必要将其置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脉络之中,建设与五千年文明古国相称的、与二千年中外文明交流史相称的中国宗教。从宗教中国化的视角出发,本文追溯了中国宗教的历史成就,包括一脉相承的宗教传统、超大型及深刻复杂的宗教体系、中外交流融合的宗教文明体,考察了中国宗教的历史精神,包括开放、创造、包容、凝聚精神。最后提出,历史自信具有勇于面向未来的维度,中国宗教学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为指导,重整与书写“新宗教史”,包括“以中国观世界,以世界观中国”重整全球宗教史;以互成论来再思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待中国宗教互鉴史;以宗教史写作推动中国特色宗教思想体系的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宗教史学理支撑等。  相似文献   
975.
潘 师 正 586~684字 子 真 , 是 隋 唐 时 期 著名 道 士 , 也 是 高 道 司 马承 祯 的 老 师 。 据 《旧 唐书 》记 载 ,潘 师 正 曾 对 司马 承 祯 说 : “我 自 陶 隐 居传 正 一 之 法 , 至 汝 四 叶矣 。 ”① 潘 师 正 和 司 马 承祯 都 是 上 清 派 的 宗 师 ,为 什 么 史 书 说 他 们 传 的是 “正 一 之 法 ”呢 这 是个 非 常 值 得 重 视 的 问题 。 同 样 值 得 重 视 的 是学 者 们 对 这 一 问 题 的 不同 解 答 。一 种 观 点 认 为 ,这 是 将 “上 清 之 法 ”误 作 “正 一之 法 ”。陈 国 符 …  相似文献   
976.
<正>《中国宗教》:首先祝贺沈斌主教在中国天主教第十次全国代表会上当选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面对新的使命与责任,您对做好新一届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工作有何设想?沈斌: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国天主教爱国爱教事业蓬勃发展。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天主教圣善事业迎来了新的光明前景。面对当前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77.
山西五台山“山名”颇多,但“五台山”之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名称源于“五座台顶”之地理景观,但在后来的发展中,“五台”和佛教义理名相彼此融合,相得益彰,这离不开历代祖师的诠释。从北魏至唐代,祖师有多种解释,其中,澄观通过对“五”的诠释将这一地理景观赋予佛教意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宋元时期,延一和八思巴进一步引入密教经典和思想,予以重释和新证;明清时期,以镇澄和三世章嘉为代表的祖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历代祖师们将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和五方、五部、五佛、五智、五蕴等一一对应,赋予其独特的佛教文化内涵,将“五台”认定为五方佛的幻化之地和文殊菩萨的智慧圣地,使自然意义上的台顶成为佛教义理和名相的地理表征。祖师们的论证,一方面受到了佛教文化中以“五”组织名相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数字“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8.
王雪君  郭佳宏 《世界哲学》2022,(1):152-159+161
"意外考试"悖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老师宣告的意想不到的考试指的是什么,即我们如何解释"意外考试"或"意外"。实际上,导致"意外考试"悖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意外"的不恰当解释。为了防止走向确定论的阵营,我们将从心理层面上给予"意外"一种非确定论的解释,进而解决"意外考试"悖论的困境。当某件事的发生与主体在该事件发生之前某一时刻上的预期相悖,或者不在主体的预期之中时,我们称其为"意外"。关键在于,"意外"的发生总是针对主体在某个具体时刻上的预期或不预期而言的。对于"意外考试"悖论来说,不论老师所说的"意外考试"实际发生在哪一天,针对的都是学生在下周一之前某个时刻上的不预期。  相似文献   
979.
熊十力《新唯识论》与唯识学者争论的第一个枢纽是关于“性体”之“性觉”与“性寂”的问题。在心性本净的理解上,唯识学主张自性涅槃,强调离染转依和修行工夫。熊十力抓住佛教唯识学的“性空”“寂静”做文章,以儒家的立场,强调“心性”不是“空”的,而是“实”的,不是“寂”的,而是“创”的,不是“静”的,而是“动”的,由“体”生发出“大用”,展开了“内圣外王”的系统,肯定了文化的建构。第二个枢纽是:“心体”是整全的、有机一体的,还是零碎的、拼凑集聚的;与此相关,道德理性的显发,道德意识的修养,是简易直捷、当下即是,还是繁琐复杂、委婉迂曲的?对于唯识学的繁复的“心”的分析,熊十力的评论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他的思想路数是华严与禅宗,特别是宋明儒的。熊的目的是创造“仁心本体”“体用不二”“即体即用”的哲学体系,讲主宰,讲大用,确立德性本体的至上性、唯一性、真实性、能动性、创造性,当然不便讲缘起、依他,而必须讲本有、依自。  相似文献   
980.
宣隆佛 《法音》2004,(11):42-47
一、“缘起”“无自性”“空”外教靠全能的神来救助自己,“信即得救”,而佛教重视自力修为,不靠外力恩赐,追求的是“智慧得解脱”。此所以佛教深邃的理论与外教迥异。佛教理论的基础是缘起论,佛经中对“缘起”的解释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