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4篇
  260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莱辛在《拉奥孔》中依凭时间与空间的框架探讨了诗与画之界限,从而提出了"包孕性顷刻"这一命题。而在建筑的领域中,该命题则可以作为一种范式而给建筑艺术的新阐释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62.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子实(马坚教授的别号)归真已经十周年了。我,他的老同学,一直忘不了他在五十七年前,病中写给我的这两句话。1931年9月初,包括子实在内的“中国第一届留埃学生团”的行期已经确定,子实忽然在故乡沙甸病倒了。他怕错过行期,失去良机而心焦如焚。  相似文献   
163.
1990年2月17日21时35分,我的叔父马继高先生在北京人民医院归真了。在极端悲痛之中,许多往事涌上我的心头。听父亲说,叔父八岁时,我祖父、曾祖父先后归真。当时,我祖母一人要抚养五个子女,而最年长的我父亲,年仅十四岁。全家生活无着,父亲只有去给别人家赶牛。祖母领着我的几位姑母在家编织毛袜。  相似文献   
164.
张理海道长是陕西省山阳县小天竺山道士,俗名张扬海,生于公元一九一六年,现年七十四岁,家住陕西省山阳县两岔乡黄家店瓦房沟村(现住瓦房殷家凸村)。  相似文献   
165.
看了《评禅外说禅》和《禅是被说坏的》两篇文章后,颇有一畅胸臆的念头,于是忙不迭地拟好了这个题目,但正要落笔时,却又犯疑了,反观一下,我有什么资格呢?我于禅有那么一丁点了解吗?实在是有一个“禅”来供我评说吗?自答曰:“无!无!无!”似乎这样一来,我是无话可说了。但是且慢!无话可说亦是有话可说。是不是禅我不知道,但还是不妨陈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恐怕不致大罪。永明延寿大师偈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后来的憨山大师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6.
怀念沙孟老     
《佛教文化》1993,(1):2-2
见到沙孟老的讣告,我的心重重地沉了下去。尽管他已超过九十高龄,而且我与他素味平生,从未谋面,但我实实在在地感到有负于他,今生难酬! 这事得从前年十月说起。那时赵朴老让我们选取佛教嘉言请当代书法名家挥毫书写,编辑一本《佛教嘉言书法集》。沙孟老当然是征稿的主要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67.
在佛教所发明的词汇中,“缘”字几乎是被人们运用得最多、最广的一个,不拘僧俗,随口都会讲“缘份”,这好像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日常交际之中,受一些“学佛热”以及港台娱乐风尚的影响,这种口头禅盛行一时,其流行之广,令人感到某种不安:“缘份”、“随缘”云云,在咱们好些同胞那里,竟然等同于“宿命”,成为某种不负责任心态的最佳借口!这恐怕不止违背佛教本义,而且与我们民族自强、振兴大业的时代要求也同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68.
夏烈 《佛教文化》1994,(3):43-44
去年回到老家,山乡村陌,恬静怡人,无论气候还是气氛,都是城市里没有的乐趣。时值夏天,每到夜晚,漫步在细长婉蜒的土垄上,四围的庄稼迎风作响,蟋蟀在鸣,流萤在飞,身心便放浪起来。 却说邻家有一位七十岁的老乡亲,每日依旧下田劳动,至晚随子孙荷锄而归。一日劳作,终得休憩,于是置一桌于院内,全家酌饮,尽欢方散。此刻每每皓月当空,菜花飘香,极得安祥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9.
在《佛教文化》期刊社接到的读者来信之中,有一种突出现象令编者们越来越注意,这就是读者自发地就一些与佛教有关的现实问题开展理论探讨,主动写文章发议论,对于佛法如何与现实人生很好地结合起来,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探索精神。其中有两个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佛教是不是迷信?佛教与气功等“社会热点”有什么关系?这期发表的头一篇《佛教不是迷信》,就是山东省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专家的来稿,另外从第4期发表浙江李赓扬先生关于佛教与气功的文章后,读者有关这一话题的来稿就更多了,本期也选发了一篇。这些文章都不是“专业论文”,不拿架子,少引经据典,但往往很有动人之处,原因在哪里?我以为就在于这些读者朋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反求诸己、现身说法,不是一听到别人批评就跳将起来,而是首先反省自己对不对,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不是讲些大道理而己,而是以亲身体会娓娓道来。以上这种良好态度我们往往习惯称之为“科学态度”,其实对真学佛的人们来说,勿宁说是“佛法态度”更贴切 。愿我们大家多多反求诸己、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170.
残灯 《天风》1994,(1):10-11
神爱我们,藉着圣经告诉我们,他有许多要赐给我们的恩惠,而且还常常在说到这些恩惠时,加上一个“必”字。“必得”、“必蒙”、“必要”、“必然”、“必指引”、“必成全”、“必保守”、“必欢呼”……所有这些“必”,都是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地对我们讲的。我每逢读到这些“必”字,一缕感恩深情不期油然而生。我清晰地听见圣灵对我说:“神的儿子耶稣基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