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荀况与庄周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况与庄周分属儒家、道家两个学派。他们之间的思想差异是很大的。本文仅就二人之间的学术观点、天道观、人生态度加以辨析。他们虽分属儒、道两家,但从庄子无为思想的形成及其作用看,与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相一致,所以儒道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在传统文化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很多时候,我都会想起老屋后墙上那个小小的窗口。它的后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那个小窗口,既像一个通往田野的便门,又像是一个流动多变的画框。只要一打开那两扇桐木窗扇,田野里的热闹景象和庄稼及野花的芬芳,便会扑面而入。而调皮的我,经常摁着窗台一跃身便翻过后窗,溜到田野里去疯跑。追逐那些翩翩飞舞的蝴蝶,还有那一群群快乐的麻雀与斑鸠。它们并不慌张地起起落落,甚至在我的头顶上盘旋,好像是在故意跟  相似文献   
13.
张杰 《管子学刊》2004,(2):93-94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传统地域文化的研究也蔚然成风。楚文化、吴文化、越文化、鲁文化、齐文化、晋文化、秦文化以及巴蜀文化的研究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作为传统地域文化的一支一一赵文化,在众多学者的辛勤耕耘下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其标志之一就是辛彦  相似文献   
14.
一、“场所”的形成1 92 6年 ,即西田几多郎 (1 870— 1 945年 )从京都大学退休前两年 ,他发表了题为《场所》的论文。这篇论文对于研究西田哲学的发展过程来说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篇论文出版之后 ,左右田喜一郎从新康德主义的立场对它进行了评述 ,认为它“进一步加深了  相似文献   
15.
熊芳芳 《天风》2003,(11):21-21
你定意要作何事,必然给你成就(伯22:28)。 我一直稀奇这句经文,为什么不说“你定意去作何事,必然给你成就”?人去做,然后神给他提供帮助,这不是很顺理成章吗?就像《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样,愚公率子孙去挖山移土,坚持不懈,结果感动了天神,帮他把两座山给背走了。  相似文献   
16.
李保乐 《天风》2009,(5):15-15
有人说"和谐"一词意为人人都有饭吃,个个皆有发言权,此话虽不能完全诠释"和谐"之意境,但仔细琢磨,倒还真是有点意思在里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一词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概括.今天,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和谐"与基督教历来所倡导的,圣经中蕴含丰富的"和睦","和好"、 "和平"的福音,或"三和神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体现基督徒信仰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堂,是和谐精神集中展示的地方.那么如何才称得上和谐教堂昵?对这个问题,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不尽相同,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举国震动的“非典”扰乱下,绝大部分国人都忧国忧民、顾大局、讲奉献,以主人翁责任感投入到“非典”防治工作中,这是国人的良好精神状态,可是一部分人也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严重影响了“非典”。本着重分析非典防治工作中少部分人的心理错位,以及相应的心理规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龙场教育四篇",是指明正德三年王阳明谪官龙场驿丞期间撰写的《何陋轩记》、《教条示龙场诸生》、《象祠记》和《重刊文章轨范序》四篇文章。"龙场教育四篇"分别蕴蓄"居夷何陋"理想、"四事"教纲、"无不可化之人"观点和"圣、举教育可统一"主张。它们之间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因有儒家圣贤人格精神贯穿其间而具义脉相连关系;是对史上相关理论的承传,并有实践、实例验证。这里,圣贤不再高不可及,而是实现了和边鄙之野人、乡间之俗人、改过之恶人以至于科考功利追求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历代学者多根据战国秦汉文献对齐、鲁政治差异的记载,结合刘向以"王霸之迹"分别概括鲁政、齐政,进而以"齐不如鲁"来解读孔子这番言论。不过,通过对传世文献不同叙述模式的梳理,则可发现秦汉文献对齐、鲁政治差异的记载,似与"变齐变鲁"并无关涉。刘向所谓"齐不如鲁"之论,也是在借鉴了既有叙述模式的基础之上所作的进一步发挥。至东汉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的论述才开始有意将"齐不如鲁"与"变齐变鲁"相提并论。而到了南宋,朱熹方以"齐不如鲁"解读"变齐变鲁",并影响至今。以上过程,正体现出儒学变迁对思想史叙述模式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乙同是北京一家小快递公司的老板,他从别人手里接过现在这个公司时,大家都认为他“疯”了,因为那是个被人公认的烂摊子。但是王乙同不信这个邪,观察了小快递公司所在市场很长时间的他,毅然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然而,让人称赞的是,经过他的改变,仅过半年,这个小快递公司就迅速扭亏为盈,业务增长量竟然稳居北京市场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