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8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530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245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李曦辉  阿列夫 《学海》2022,(4):155-163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出现了两种趋势,即经济不断走向全球化,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民族文化逐渐走向融合化,要么全球经济不断多元化,这需要既往实践的支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余下的就是寻求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包容,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要求多元的文化实现互谅、共容、共存,进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本文尝试提出关注价值文化的民族经济学新范式,旨在对民族过程的政治文化效果进行经济学分析,以经济视角阐释民族过程,实现民族文化从互谅、共容,走向融合共存,从而提升人类的福祉。  相似文献   
972.
北京八中,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为学生设立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研究性课程的基本思路:像这样一个与任何学科都不沾边的课题,该选谁做指导老师呢?经过对学校老师的一番了解,发现团委的孔燕老师参加了《青少年科学世界观教育》的课题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最后决定请孔燕老师来指导这个课题。老师带着学生制定计划、实施研究、写作论文。下面就介绍一个研究性学习《神异现象研究——舍利子相关问题研究》课题。这个课题是同学们自己选择,并自愿组合完成的。在课题进行  相似文献   
973.
一位深陷“特异功能”困扰的年轻人,是如何在人生的舞台上挣扎、困惑和艰难地苦熬人生。周戈同志只有24岁,就面临这样的窘境,为了尽快地从这困境中挣扎出来,他多次地给本刊编辑部写信和打电话,要求帮助。编辑部的同志委托一位X X爷爷在百忙中给周戈同志写了一封充满爱心和蕴涵着深邃思想的长信。希望周戈同志能尽快摆脱“神魔”给他带来的恐怖,健康成长,事业有成。周戈的事例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事件,也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是流行于中国大地二十多年的人体特异功能的怪风波,至今还余痛未消,周戈的事情引人思考,令人深思,希望广大读者关心,并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974.
近现代是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面对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也相应地做出了一系列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变,特别是更多地面向新时代、新社会、新文化,更多地关注并参与到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可将其称之为入世转型。这里的“入世”并非意味着近现代之前的佛教只有“出世”而没有“入世”的面向,恰恰相反,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入世化、人生化倾向的继承。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又有着与历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的时代境遇、丰富内涵、新的特点及历史效应,它是对大变革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回应,也是中国佛教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结果,是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佛教中国化的承续与创新,是佛教为了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更好地展示其独特价值、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努力与开拓。佛教通过与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社会思潮、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互动,实现了自身在政教关系、组织管理、思想观念、佛法义理、僧伽教育、宗教实践等方面的转型和变革。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型,呈现出曲折的历程和多向度的路径,表现出区别于传统佛教入世的新面貌、新特点,...  相似文献   
975.
陈兵 《法音》2007,(12):4-11
诸法无我,为佛法三法印的核心,此所谓无我,应为真俗两大方面的统一。就真谛言,无我之"无"所否定的,是众生误认的即五蕴、五蕴中、五蕴外常一自宰之"实我",此实我非有;就俗谛言,假我非无,此  相似文献   
976.
有一位电视公众人物,每天凌晨三点满脑子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担心。她来寻求我的帮助时,我问她:“你都担心什么呢?” “有一百一十件呢。所有我应该做的,能够做的,或者必须做的,还有可能会出现的任何事情。一整天我都被担心困优着,晚上还会出现更大的忧虑.’ “发生过什么糟糕的事吗?” “没有。没出现过大的问题,但我还是担心,这使我精疲力竭。” 担心过度对成千上万的人来说是一种耗心费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担心都不好。有效的计划是以可预见的问题为基础的、你需要计划。但是担心过度是有害的,也是不必要的。过度的担心是一…  相似文献   
977.
段世磊 《哲学动态》2022,(10):77-86
和辻哲郎关于“事”的哲学思考,既有西田几多郎思想的影响,亦有以西田思想为媒介对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解释学批判性接受过程。具言之,和辻关于“物-事”关系的思考,起初只有作为“事”之“事”性的“行”,即只有“事”的一极。在受到海德格尔用具理论影响后,和辻尝试恢复之前被“事”所压抑的“物”,创造出“物”与“事”的两极构造。最后,“空”作为一切现实性的主体性根源,通过否定的辩证运动使“主体”再生,“物-事”的两极构造被转化为“物-事-者”的三极构造。总之,和辻通过借用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解释学方法,打破了实体性的自我同一的“物”的基始性,确立了“事”之“空”性,构建了有别于海德格尔“此在”伦理的关系伦理。  相似文献   
978.
刘强强 《哲学动态》2022,(7):78-84+128
“圣贤气象”为儒者的有机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呈现于他者的意象,是感性与理性、生命与形式的统一,具有着整体性、时机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以德性为主,知识、思想、经验、性格、气质等要素均参与到“圣贤气象”的主体生成之中。尽管宋代理学存在着“理性压倒感性”的倾向,但“圣贤气象”的根源并不在于此,而在于两者之间所形成的动态和谐关系。于宋儒而言,“圣贤气象”是具身化的道之显现,具有感性的美感并不断呼唤着他者的感知,成为了儒家经典诠释的重点和儒家示范伦理得以维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79.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渐兴起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候鸟式”养老。当下,生态养老、森林康养等养老模式比较流行,西双版纳风景秀丽,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等美称,海拔较低,不会影响老年人的心肺功能,是天然的氧吧,所以很多人开始选择去西双版纳生活。西双版纳民宿接待的群体主要是“候鸟老人”或者进行亲子游、家庭游的游客,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们的居住需求。因此,以西双版纳三生·源民宿设计为例,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对该民宿的空间布局进行设计,以打造出集娱乐、居住、休闲、交互体验于一体的民宿。  相似文献   
980.
渊声 《天风》2009,(12):63-63
问:我很苦恼,总是害怕与外人相处,多年来一直活在自我封闭中,不敢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却十分在乎别人对我的态度,怕别人不喜欢我,与人谈话时甚至不敢看对方的眼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