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9篇
  233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人们喜欢关注道德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往研究发现回忆自己(而非他人)的道德行为能影响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本研究关注参与道德评价是否会对个体的道德自我和道德行为产生影响。2个研究共同发现:(1)存在道德“沾光”效应:评价支持他人的道德事件,或反对他人的不道德事件,能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2)道德评价通过提升道德自我知觉,进一步增加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42.
作为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洛伦佐·瓦拉的代表作之一,《〈君士坦丁赠礼〉辩伪》因首次通过语文学的方法成功揭穿了基督教历史上最恶名昭著的谎言而被载入史册。本文基于对该文献的译介,不仅剖析其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语文学、修辞学、逻辑学和法学辩伪策略,从而阐述其在史学考据领域的“技术”创新,还将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作者瓦拉超越其政治立场的宗教观念及其关于“自由”“真理”和“信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3.
如何在中国哲学史的框架内理解和诠释中国佛教,胡适与冯友兰用现代学术的方法分别作了佛教“化中国”和佛教“中国化”两种解读。冯友兰历经一生写成的中国哲学“三史”中,对佛教研究在叙事方式上经历了由史论结合、以史为主到史论结合、以论为先而明其学脉,在理论分析上经历了从新实在论等西方哲学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佛教哲学而得其宗旨。其一以贯之的主线是从揭示中国佛教的本位性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中国佛教哲学,这不仅反映了冯先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转换,也深刻体现了他的世界观转向。  相似文献   
44.
儿童青少年人格的“小五”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受人格“大五”因素研究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儿童青少年人格的“小五”结构研究,是儿童青少年个别差异研究的新方向.研究主要采用了量表评定、Q分类、自由描述等方法.结果表明,五因素结构可以较好地解释儿童青少年的人格特点.目前,这一结构还有许多值得研究者继续探讨之处,但是它的确为揭示人格“大五”结构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什么是命运?你了解自己的命运吗?你认为命运由谁来掌管?一个人一生下来,是不是命运被上天安排好了?一个人一生中所有遭遇的事情,是不是都是命中注定的?对于命运是什么,古今中外有多种多样的说法,"宿命论"就是其中一种流行很广、影响很大的说法,这种说法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安排好的,一个人从生开始直到离开人世,  相似文献   
46.
孙克星 《法音》2007,(6):8-11
“自性”和“佛性”是《六祖坛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其中犹以“自性”概念在《坛经》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令人瞩目。在《坛经·行由品》中,六祖惠能就谈及其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并向五祖弘忍说到:“何  相似文献   
47.
《福建宗教》2000,(5):11-11
9月29日,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六届四次、基督教协会四届四次常委(扩大)会议在福州召开。会议通过学习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中国基督教两会就梵蒂冈拟册封所谓“圣人”事发表的严正声明,对梵蒂冈无视中国教会主权,干涉中国内政,企图借“封圣”歪曲和篡改历史的罪恶行径表示极大的愤慨。会议由省基督教协会会长郑玉桂牧师主持。  相似文献   
48.
如果把价值观看作是人关于客观事物存在的意义的一种性状说明,那么,对于人本身存在的意义的性状说明,则是价值观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和人类最应该关心的问题。将人格转型作为在整个新世纪中思考和实践的主题,是人类自觉意识和自觉选择的表现。  相似文献   
49.
关于传统医学文化的"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历史遗产和医学文化的积淀甲骨文中已有气字。写得略带波纹 ,就像现在的“三”字[1] ,是山川之间飘逸云雾气的象形字。除了云气 ,《说文》段注说它还有“廪气”之义[2 ] ,指粮仓中的米粮 ,引伸为食物。即吃饱了才有气力。前者指物质 ,后者则指物质产生的功能 ,寓有能源补给等义。大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自然界的六气、精神方面的勇气、浩然之气 ,以及既可指物质 ,又寓有精神意义的“精气”已经相继出现。《老子》有“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名言 ,“一”指太极 ,“二”指阴阳 ,“三”指阴阳会和之气[3] 。所谓“一阴一阳之…  相似文献   
50.
认识你自己     
哲学观点:你即是你的绝对目的。文学观点:不管怎么说,至少你还是一个“人”。数学观点:外界对你的评价是分子,你的自我评价是分母,你是二者的商。物理观点:你是一个支点,时间将靠你橇动一切。历史观点:在你活着的时候,你是你的未来;在你死去以后,你是你的历史。军事观点:记住,你是你最难攻克的敌人。政治学观点:如果你是被你团结的那个人,那么你就是伟人;如果你是被你打倒的那个人,那么你就是小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