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404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负性人际交往经历和负性社会事件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导因素, 而社会功能受损是抑郁症患者的重要特征之一, 患者通常表现出对社会疼痛的情绪失调。为了提高抑郁症患者在负性社交情境中或面对负性社会事件时的情绪调节能力, 本研究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考察抑郁症患者在腹外侧前额叶(the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VLPFC)被激活后其情绪调节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 当右侧VLPFC被TMS激活且患者采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时, 实验组患者(n = 64)比对照组患者(n = 63)在社会排斥情境下报告了更弱的负性情绪体验, 这说明激活右侧VLPFC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社会疼痛的外显性情绪调节能力。本研究是采用TMS提高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能力的首次尝试, 实验发现不但支持了VLPFC与认知重评策略的因果关系, 还为临床改善抑郁症等社会功能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明确的神经治疗靶点。后续研究还需探讨多疗程TMS刺激方案、改变社会疼痛的诱发方式、对比左右侧VLPFC的治疗效果、尝试使用其他的情绪调节策略, 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优化TMS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2.
陈玉明  李思瑾  郭田友  谢慧  徐锋  张丹丹 《心理学报》2021,53(10):1094-1104
抑郁症患者的负性心境可能源于其抑制功能障碍。患者在主动遗忘负性材料时无法有效调用背外侧前额叶(the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等负责抑制控制的额叶脑网络。同时, 患者对社会信息的加工比对非社会信息的加工存在更明显的认知神经障碍, 很难主动遗忘对自己不利的社会反馈信息。为了提高抑郁症患者对负性社会反馈的主动遗忘能力, 本研究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考察抑郁症患者在左侧(n = 32)或右侧DLPFC (n = 30)被激活后其记忆控制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 当患者的DLPFC被TMS激活时, 他们对社会拒绝的回忆正确率与健康对照组(n = 31)无差异, 且TMS激活右侧DLPFC还改善了患者对他人的社会态度。本研究是采用TMS提高抑郁症患者主动遗忘能力的首次尝试, 研究结果不但支持了DLPFC与记忆控制功能的因果关系, 还为临床治疗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药物成瘾等患者的记忆控制缺陷提供了明确的神经靶点。  相似文献   
73.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74.
复礼为仁,是荀子为了实现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目标而进行的理论探索.克己,主要是指治欲,方法是“以义克利”.而礼义的制定与践履,就是“复礼”的意涵,具体方法就是法后王以察先王之道.一方面,制定与践履礼义可以克己(治理人欲),从而“克己”被进一步收归到“复礼”中.而另一方面,“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表明复礼才是真正完满意义上仁的达成,即复礼为仁.复礼为仁的思想转向,不仅将礼与仁的内涵进一步深化,而且还对后世儒者影响深远,因而在当代的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研究中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75.
对伦理道德秩序的维护乃儒学之要务,所以即使在“自由意志”词汇缺席的情况下,儒家也必须明确何为恶之根源,以说明判定究责对象时的根据与标准。新儒家以气质论人之恶的成因,但是该诠释路径会使决定性因素从人自身转移到外在影响力上,导致责任主体认定的困难。在此诠释路径中,人的善恶形态被困于儒学本心良知的伦理道德规范性含义里。孟子本心良知说中存在一类通过自我取舍而形成的恶的主体,这类恶的主体所据并非本心良知具有的知善规范性,而是以能力层面能善的普遍性作为其产生的逻辑基础。从心性上溯源恶才能突破本心良知在知善的规定性上对恶之于人的属己性的遮蔽,以此明确善与恶皆是人自己的善恶,如此伦理究责才不会陷入主体判定的困难之中。  相似文献   
76.
方立天 《法音》2007,(6):7-7
5月4日,一个与青春结伴的日子,校园里鸟语花香,春光明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亲切看望青年学生,与大  相似文献   
77.
马援 《哲学动态》2022,(12):28-35
哲学的“语言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具有一定意义,目前这方面研究没有得到有效关注。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转向”不同于英美分析哲学纯逻辑的路径,而是在对以索绪尔为源头的“语言转向”的批判中,从语言转向符号,从符号转向符号化,再以符号化世界为对象介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问题,并在21世纪出现内生于“语言转向”的新发展。关于这一方面的探讨意在显现哲学的“语言转向”与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相交汇的意义。  相似文献   
78.
孙向晨 《哲学动态》2022,(6):45-55+128
在一个没有“家”的哲学时代,提出“家”哲学势必遭到各种质疑,如李勇教授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家”哲学可能遭到的批判。确实,“家”哲学要在现代世界站立住,就必须经受各种挑战。从“家”问题内部的论域来看,首先要清楚区分传统的家与现代的家,古今之间有联系也有很大差异。今天我们讨论“家”的问题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一定要站在现代世界之中。其次,“家”作为一种普遍性存在,其在中国社会的形态与在世界范围的形态也需要深入辨析,汉语哲学有责任充分汲取中国思想传统的资源。最后,“家”作为社会性论题与作为哲学性论题也有所不同,本文强调从哲学层面来思考“家”的问题。从外部的哲学批评立场来看,“家”哲学还需应对来自自然主义、多元主义以及个体主义立场的挑战。在这些问题上,“家”哲学有着不同的形而上学预设。最终“家”问题有一个从“厚的文化”不断理性化到“薄的哲学”的过程。但“薄”并不意味单薄,而是意味着论题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79.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包括中国宗教界在内的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特别是8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激发了中国宗教界包括天主教界人士学习《江泽民文选》的热情。文选收录了江泽民同志从1980年8月至2004年9月这段时间内的各类重要著述203篇,生动记录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各界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进程,深刻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重大成果。文选内涵丰富、高瞻远瞩,结合我国国情,从战略高度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许多领域都有精辟的论述。文选的出版发行,为我们深入地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特别是对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0.
赵涛 《周易研究》2022,(6):100-103
从话语的层面深度挖掘中国学术本土资源,彰显其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无疑是从文化底层逻辑重绘中国学术地图的奠基之举,极富前瞻性。回归中国学术传统,建构本土话语体系,一种可能的选择就是文言文的重新出场。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话文早已取代文言文,成为当今学术表达的正宗文体,文言文想完全恢复到当年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若能“以文补白“,充分发挥文言文在当代学术重建中的“补白”作用,实现文言与白话并行不悖,共臻于极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大有助益的。这是因为:第一,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之根,以文言文写就的历代典籍是中国至为重要的本土话语与学术资源;第二,以文补白,正确处理好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绕不开的话题;第三,当代文言文的重新出场,是找回文化自信,重建对域外民族文化优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