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3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80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229篇
  2022年   246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667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08篇
  2008年   437篇
  2007年   361篇
  2006年   360篇
  2005年   333篇
  2004年   352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287篇
  2001年   294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王雷泉 《法音》2006,(4):37-41
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出版缘起 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宗教学,迄今不过短短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宗教学的发展,是东西方思想猛烈碰撞与交流的直接结果,也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曲折进程紧密相连。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国各宗教基本上和睦相处,罕见宗教迫害与宗教战争,而佛道儒三教关系也为当今世界宗教对话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然而在过去一百年中,从“五四”前后的非宗教运动,到“文革”时期对宗教的全面摧毁,而在1980年代以来宗教又呈现爆发式的复兴,中国宗教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动荡。这兴衰起伏的过程,为中国宗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题材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62.
无论是肯定或否定形上学可能性的哲学家,都主张要从人的切身存在出发展开对于存在的追问或考察。冯友兰在实证主义拒斥形上学的基础上重建逻辑化的形上学,其体系凸现出逻辑与存在的矛盾。尤其是他脱离人的存在而对存在的形上层面(天道)所作的纯粹形式化的构造,更不能担当起形上学追问终极存在的职责。但是当他离开天道而进入人的存在形上之维(人道),并以道德规定人道,即暗合哲学史上有关存在的追问或考察必须面向人的存在的一贯思路,又表明其决心走出天道观思辨构造的困惑,而将人的存在指向道德之域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963.
黎新农 《天风》2006,(1):30-33
圣经观的问题,看似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实际上,教会的圣经观关系到教会如何看待和解释圣经,如何用圣经的真理指导教会的灵命实践。所以,圣经观代表了基督徒和教会的上帝观、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真理观。基督教会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如何诠释圣经的历史。丁主教提出的上帝是爱的圣经观,使中国教会不再重走西方教会思想史上每每陷于复杂的教义争论的老路,而是引导中国教会重视圣经的中心信息就是上帝爱世人,上帝的创造和救赎最终目的是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因为上帝是世上一切真善美的源头。所以,丁光训主教提出上帝是爱的圣经观及神学框架,教导我们在一种动态的爱中去体验上帝与人的关系,去体验基督徒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再去争论教义的细节,不再人为地给教会设置一道无形的围墙;教导我们敞开胸怀接纳世上一切美好的真理,使教会作出更加美好的见证。丁主教的圣经观,为中国教会在今天的处境中解释圣经,并用圣经诠释引导教会的实践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964.
在语言本身终极描述能力的认识上,同西方现代逻辑一样,禅宗也有着语言不可描述真性的深刻洞见。不同的是,一方面,禅宗在这方面强调的是禅法微妙,不可言说,只有冲破语言、概念对人类思想的束缚,才能抵达真性的彼岸;另一方面,又同时强调任何言语均可涉及真性,即所谓的“触事即真”。通过比较禅宗这些思想与西方相应的元语言哲学思想,我们可以看到,禅宗的思想不仅更为深刻彻底,而且反过来对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方法的局限性,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65.
生命的韧度     
我家门前长着一棵枣树,笔直的干,冲天的枝桠,散开的枣叶被翠绿色华盖着。与其他枣树不同的是,它的根是长在地面上的。也许你会狐疑地睁大眼睛对我说“这怎么可能,你在开玩笑吧?”,可事实确实如此。两年前一个  相似文献   
966.
认识你自己     
哲学观点:你即是你的绝对目的。文学观点:不管怎么说,至少你还是一个“人”。数学观点:外界对你的评价是分子,你的自我评价是分母,你是二者的商。物理观点:你是一个支点,时间将靠你橇动一切。历史观点:在你活着的时候,你是你的未来;在你死去以后,你是你的历史。军事观点:记住,你是你最难攻克的敌人。政治学观点:如果你是被你团结的那个人,那么你就是伟人;如果你是被你打倒的那个人,那么你就是小人。  相似文献   
967.
崖边的树     
这是一座高而陡的悬崖,耸立于崇山峻岭之巅,鹤立于浩瀚林海之畔,上擎冥冥之高天,下瞰苍茫之辽远。但生机有限,坚硬的花岗岩上除了苔藓和几簇野草,没有高大一点的植物,显得冷漠而荒秃。  相似文献   
968.
谩骂的哲学     
谩骂的“谩”是怎么一种情态,不得而知。骂,是以敌意的态度、恶毒的语言攻击对方而逞快意。30年前的“文革”对中国人有深刻的影响,其中一方面是开掘了全民族的谩骂能力。骂,与其他的事物不同,若想让他骂得畅快,先要把他内心的恶引出来。“文革”诱发、培育了民族整体的恶。  相似文献   
969.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  相似文献   
970.
清代著名道教理论家刘一明,一生著书颇多,其中部分著作,后人编辑成《道书十二种》,在道教界和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神室八法》就是其中的一种,篇幅很短,但却是刘一明“尽其生平所得”创作而成。《神室八法》前有一序,正文以“刚”、“柔”、“诚”、“信”、“和”、“静”、“虚”、“灵”8个字为纲,详细阐述其各自的精神实质,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