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0篇
  15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11.
本文从道气本体论、人性论、社会政治论等方面对北宋著名道教学者陈景元的老学思想作了简要的分析,认为陈氏老学不仅是唐代重玄学在北宋之延续,而且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对二程理学的建构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2.
《太平经》为东汉末年所产生的一部道教经典著作,主要体现了早期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现仅就其中所蕴含的易医思想,从四个方面,即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诚静的养生观、中和的生育观、生命超越之境进行深入探讨,更多地体现了汉代象数易学在道教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从而表达了其天人合一的终极生命大道理想。《太平经》的著作者希冀采用汉代象数易学所构建的天人宇宙生成图式来完善自己的太平理想之道,虽不免掺杂早期道教封建迷信色彩,然而其“太平者,以道行”的生命价值理想依旧值得我们后人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13.
道教对发展及经济生活的理解———在世界宗教与发展会议上的演讲□本刊通讯员张继禹●道教是中国现行五大宗教之中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自东汉张道陵天师正式创立教团以来,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道教的教理教义,承继了东方伟大哲圣老子的道家学说,蕴含着睿智的...  相似文献   
114.
刑德作为国家政治运作的两个因子,具有彼此对立的特征,在理想国家的模式中,是要显德而黑出刑,即德成为国家政治的唯一工具。《太平经》作为东汉后期的原始道教典籍,基于对东汉政治疲敝的认识,在刑德的认识上,借助易学的符号系统,表达了守道德退刑罚的思想,以此作为改良国家政治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5.
我国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籍——《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据说出自东汉于吉之手,后来传给琅邪人宫崇。全书原有170卷,以“十天干”为部,每部17卷,但由于年代久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已有缺佚,现存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仅57卷。今人王明先生据《正统道藏》本的《太平经》残部以及唐人闾丘方远的《太平经钞》,编成《太平经合校》,这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本子。  相似文献   
116.
本文讨论楚简<周易>"不家而食"的文字与理解问题.认为楚简<大畜>卦所见"而"字不是衍文,其中"家"字宜读为"稼"."不家食"与<无妄>卦"不耕获"结构相类,可理解为"不稼而食"、"不耕而获".  相似文献   
117.
本文基于文本诠释学(textual hermeneutics)的研究,旨在提出一个解读早期文本的新策略.文本意义一概念可鉴别两层不同的涵义:原先意义和历时意义.我主张原先意义和历时意义的区别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限制任性解读和无限度符号演绎(unlimited semiosis)的有用策略.从而进一步说明这类区别是一个诠释权宜之计(hemeneutical expedient),纵使文本的原先意义得以恢复,我们亦无法使这个复原的原先意义区别于文本的历时意义.这项研究虽然是以<论语>的解读为实例而展开,但所论述的原理可以推而广之应用于一系列类似的文本.  相似文献   
118.
朱熹一直强调从自家身心上理会的学问才是"第一义"的,他将"实践-体验"作为最重要的<四书>学诠释方法.与"语言-文献"的诠释方法相比较,他的"实践-体验"的诠释方法具有强调诠释者的实践主体性、表达诠释者精神活动的完整性、体现主客统一的现实性等一系列特征,故而能够更有效地化解经典文本的历史性与诠释主体的时代性、经典文本的理念性与生活实践的现实性之间的之间矛盾.  相似文献   
119.
<老子想尔注>以"道"为养生本体,以"信道守诫"为养生原理,以内修养气宝精,外修行善守戒为养生方法.其养生观特色是:反对存思和祭祀,没有复杂的外丹炼养术,没有符箓养生.  相似文献   
120.
从"礼后乎"看儒家伦理的美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近来西方哲学中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这种讨论为我们理解儒家思想中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本文拟通过对<论语·八佾>中的"礼后乎"及其解释的集中解读,来阐释儒家思想中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根据本文的解读,在儒家思想中,诗教先于礼教,因此可以说美学处于伦理学的根源部位上.传统儒家的这种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学的审美化"的构想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