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9篇
  2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组中国被试的归因在维度上相对位置的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中国被试对十项归因(心境、技巧、知识、机会、努力、帮助、能力、任务、偏好和运气)在五个维度(基源性、稳定性、控制性、预见性和普遍性)上相对位置的评定。并与钱德拉等人(Cbandler & Spies,1984),用美国被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中国被试与美国被试评定的一致性达62%。此外,没有一项归因的评定是在维度的极端等极(1.0-2.0或6.0-7.0)。  相似文献   
2.
能力自我知觉与成就归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寻求幸运的行为从古至今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幸运感知如何影响消费行为的理论成果为消费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发现,个体的幸运感知会对冒险行为、独特性寻求、传染效应、特定事物的态度和幸运消费产生影响。归因理论、人格特质理论、认知启动理论、反事实思维、社会比较理论、控制感理论和启发式决策可以用于解释幸运感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应深化幸运感知影响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并拓展边界条件及其双向结果。  相似文献   
4.
归因疗法——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归因疗法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迄今为止 ,人们已经发展了运用归因理论于治疗实践的两种一般模式 :“真归因疗法”引导患者用准确的归因代替错误的归因 ,“误归因疗法”引导患者用不准确而有益的归因代替准确而有害的归因。归因疗法受到了其他心理治疗理论的怀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5.
系统合理化理论曾提出,低阶层者比高阶层者具有更高的系统合理化水平,即更认可社会体系的合理性、更支持当前社会系统。但这一论断一直存在争议。研究引入社会认知视角,考察低阶层与高阶层者系统合理化水平的差异及其机制。两个分研究得到了共同的结果:(1)低阶层者的系统合理化水平显著低于高阶层者;(2)这一差异是通过贫富归因的中介作用实现的,低阶层者系统合理化水平较低是基于其更少地认为社会贫富差距是由个人内部因素所致;(3)这一中介作用会受到个体控制感水平的调节,当控制感较低时,上述中介作用成立;但当控制感较高时,低阶层会弥合与高阶层贫富归因的差异,中介模型不成立。这些结果支持并发展了系统合理化的认知途径解释和阶层社会认知理论这两个立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观点,显示了认知因素在此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更整合的阶层—归因—合理化的逻辑,并考虑了其边界因素,对于了解低阶层者的社会心态及其形成机制,包括如何改变此状况,均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归因的内隐特征与攻击行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叶茂林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4,27(4):821-823
本研究使用投射法这一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考察了朱成年人罪犯群体与正常群体的攻击行为内隐社会认知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而言,未成年人罪犯群体与正常群体的内隐归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罪犯的内控程度要低于常人的内控程度。从而得出罪犯产生攻击性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归因存在偏差,支持了攻击行为成因的归因模型。未成年人男女两性在内隐的内外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且结果提示归因方式与女性罪犯的攻击行为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7.
归因理论重视社会对人的影响,认为如果忽视社会的影响,对人类行为的预测就不可能。同时,归因理论的研究已发现了个体行为的前因和原因对个体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规律。这就使得从个人的归因(原因推理)预测其情感和行为,以及从人的情感和行为反推人的归因成为可能。然而,这些理论和规律是否适用于我国大学生,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讨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对我国大学生成就归因和教育工作的适用性,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奠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相对稳定的负性认知特征会使个体容易发生抑郁,被称为抑郁认知易感性.文章总结并对比当前关于抑郁认知易感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观点,提出从儿童发展早期开始研究认知易感性因素的必要性.接着回顾消极归因方式、功能失调态度和冗思这三种认知易感性因素在儿童期的表现及其前期心理特征,试图找到抑郁认知易感性在个体发展中的连续性.建议今后探讨认知易感性因素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特点,关注发展早期认知易感性因素的测量.  相似文献   
9.
中文“原因不确定感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低不确定感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人们的不确定感主要来源于行为和事件原因的不确定性。鉴于此,最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Weary和Edwards提出了“原因不确定感”(Causal Uncertainty)的概念(1994).它是指人们对自己、他人的行为及周围世界所发生事件的原因主观上的不确定程度。  相似文献   
10.
组织行为的完全归因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了对组织行为进行归因认知的必要性,分析了组织行为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全归因"的概念并分析其要素与过程.为推进归因理论的社会应用,本文进一步给出了完全归因的初步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时空环境和心智环境的复杂性,并将归因推断与归因效果分析统一起来,对组织行为的归因认知过程进行了完整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