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索绪尔的宏大构想,是展示一个伟大发现:存在着种种神的名字,诗人以神秘而固定的样式创制出来,编织入(梵文、希腊文、拉丁文)古诗的行节中,这些名称经由依次选择数个特定的字,使其可被人理解。简括地说,索绪尔发现诗是双层的:行上覆行,字上覆字,词上覆词,能指上覆能指。这种变换字序以形成新词的圆转若环的现象,索绪尔以为到处都可见;他被它迷住了;若是听不到原初意义的籁籁细响,他就无法读一行诗。若干字结了盟,播撒遍了诗行,历历在目……意义决不是单一的,数个字形成一个词,虽则每个字理性上都是毫无意义的,字继续在我们身上寻觅它的自由,去意指别的什么。 相似文献
2.
<正>一、天地一指与大写差异德里达曾说:今天在法国确实有学者引用非欧洲的系统中的东西,我自很久以来也是这样,即使我不懂中文。我一直着迷于最古老的中国传统,虽然我应该对她有更多的了解而未做到。(德里达,2003年,第50页)那么,在古老的中国传统中,是什么东西拨动了德里达思想中后现代的琴弦?应该说是庄子思想的超越品格。后现代似乎偏重于异,而庄子则更强调同一。因为《庄子·齐物论》篇(下引《庄子》仅用篇 相似文献
3.
该文考察了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对阿那克西曼德的一条箴言的两种不同解读。海氏从其存在论视野出发,认为该箴言所传达的是古希腊人对于在场与在场者的基本经验。海氏的解读赋予了“聚集”、“嵌合”、“一”以优先性,认为开端处的“裂缝”是消极的、派生的,必须要被克服。但德里达认为海氏的解读错失了另一种本源意义上的“裂缝”。这种“裂缝”不仅不应当被克服,反而应当在开端处就予以保持,如此才能给他者、未来和正义的到来保有一线机会。这两种不同的解读实质上反映了关于开端、历史与未来的两种不同思想。 相似文献
4.
“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德里达则对“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命题进行了解构,他从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目的出发,通过对隐喻和哲学之关系的分析入手,解构了西方“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命题,实现了哲学与文学的融合,并通过对“补充”概念的哲学内涵的挖掘,进而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正>一德里达2001年到2003年所开的课程《兽性与主权》(The beast and the sovereign)①,有厚厚的两卷,其中第二卷的大部分探讨与死有关的哲学——死亡哲学。开篇以思考一个深渊句子开始:我孤独地与你在一起(奥古斯丁这样的宗教思想家在《忏悔录》里使用你,意味与作为绝对他者的神对话)。人与世界是一种孤独的关系。德里达延续着他独特而怪异的哲学思考方式,他将17 相似文献
6.
J.德里达是他所在的这个时代最富有想象力的哲学家.他的自信和知识分子的勇气使他能做真正原创性的工作.人们记住德里达不是因为他发明了"解构"的方法,而是因为他使人们的想象力获得了解放. 相似文献
7.
针对有的学者把德里达解构主义看作当今“新乘”佛教的状况及学界对德里达思想误读的现象,提出以佛家思想为参照系,对两者在世界“有”“无”关系的本体论问题、世界存在方式问题及语言观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强调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占主流的。此外,对德里达逝世之后的解构主义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哲学中区分了作为dasGeistige的精神和作为dasGeistliche的精神:前者指柏拉图一基督教式的形而上学的或存在一神学的精神,后者指非形而上学的、去基督教化了的精神。海氏把后一种意义上的精神解释为火焰之燃烧、道路之开辟,认为它先于柏拉图-基督教的精神,并使后者得以可能。它是海氏要返回去的前-本原的本原。但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要回到的这种精神仍是基督教的真理。德里达把海德格尔的精神再次基督教化。但德里达也许并没有看到,海德格尔后期对于精神的思考已经引入了某种新的东西,某种不可以再基督教化的东西,那就是关于“道路”或道路之开辟的思想。总之,本文包含了三个针对“精神”的反思,即海德格尔对于传统西方之精神本质的反思,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反思的反思,以及此文作者对于德里达的反思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逝世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正在中国访问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向媒体表示:德里达是当代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法国今天的知识界. 相似文献
10.
董俊方向红 《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分册》2021,(3):67-75
在礼物问题之争中,马里翁批评德里达将礼物限制在在场导致了礼物的疑难,德里达则怀疑马里翁无法完全悬搁礼物的环节、不能将礼物从在场中解放出来.以此争论为视域,深入他们各自的理论构造,可以发现:德里达的真正疑难在于以在场形而上学的话语规定延异着的礼物,从而导向了不可能的先验礼物这一与解构相悖的概念;马里翁的问题则在于将礼物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