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2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二法门是文殊法门的核心。不二,就是诸法平等。它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观念,都是无二无别的。不二法门,就是破除一切烦恼的根源虚妄分别、执著不放的法门。因此说,不二法门是佛教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修行原则及禅。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学界通常将"Religious pluralism"一词译作"宗教多元论"或"宗教多元主义"。本文通过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揭示出该术语三重含义:"宗教多元性"、"宗教多元观"与"宗教多元论"。文章进一步提出判断某种理论是否属于宗教多元论的标准可概括为"以相对化为途径,祛除宗教自我中心主义,在新秩序内实现宗教平等"。由此揭示出当代宗教多元论的目标在于通过建构宗教共同体建立宗教平等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3.
作为阿尔都塞的得意门徒,朗西埃在“五月风暴”后与老师公开决裂,这对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反思阿尔都塞的思想时,朗西埃发现了其意识形态理论中预设的工人群众与知识分子之间智力的不平等。这一发现成为朗西埃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他之后的哲学和历史研究都是围绕着对这种预设的揭露与反驳展开的。当他将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学时,对“不平等预设”的揭露、对平等问题的关注贯穿始终。在布尔迪厄等人的美学思想中,朗西埃再度发现了“不平等预设”,并对之进行了剖析与批评。从艺术体制的演进中,他看到了平等的实现与解放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样种?  相似文献   
5.
经济不平等是影响阶层流动感知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经济不平等可能抑制、也可能提升阶层流动感知。在梳理两者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经济不平等影响阶层流动感知的作用机制模型。经济不平等可能通过影响不同的心理过程,继而对阶层流动感知产生抑制或提升作用;此外,两者关系也会受到微观个体因素和宏观社会因素的调节,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关系模式。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和完善经济不平等影响阶层流动感知的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8,(2):184-190
宪法文本明确规定了平等原则,但在现实语境中,有关平等原则的争议却鲜有共识。在就业领域,合理的年龄区分与年龄歧视之间的矛盾,同样显现出平等原则的模糊性。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关于年龄区分和年龄歧视的界限急需明确。平等原则的理性主义解释、功利主义解释和折中解释都难以有效解决年龄设定的合理性问题。能力解释对平等原则进行了分层次的回答,预设了一个平等的基本能力起点。只有将就业岗位与能力要求进行绑定,才能合理地进行年龄区分,从而将平等原则适用于就业领域中的年龄问题。  相似文献   
7.
伦理学视阈中的《物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学视阈中的<物权法>,有三个层面的伦理问题.首先,私有财产的正当性是<物权法>的基本伦理问题,只有满足了自主和公正的道德原则的私有财产才是正当的,这是<物权法>的伦理基础.其次,物权平等是<物权法>的核心伦理问题.要实现社会的平等理想,<物权法>难以承受其重,它需要整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整合和合理运作.最后,报酬请求权与拾金不昧的美德是否冲突,是<物权法>中的一般性伦理问题,两者并不冲突,<物权法>应该规定报酬请求权.  相似文献   
8.
道德绑架现象成为社会热点,这使得从道德哲学的视角来厘清它的概念内涵和错误原因成为必需.在这方面,苏德超对道德绑架做了深入细致的现象刻画.然而,由于他的整个分析预设了一条成问题的原则,所以未能真正地刻画出符合经验直觉的道德绑架现象.通过引入康德对完全义务与非完全义务的划分,可以澄清道德绑架发生在康德所谓的非完全义务的领域,是施事方以道德的理由绑架了应事方在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之间的选择.道德绑架的错误在于施事方将完全义务领域的要求等同到非完全义务领域,剥夺了应事方道德选择的自由.基于此,道德绑架现象可以重新加以刻画.  相似文献   
9.
在“预备立宪”的背景下,杨度与章太炎就民族与建国问题展开了论辩。杨度的《金铁主义说》和章太炎的《〈社会通诠〉商兑》《中华民国解》三篇文章所构成的对话,反映了二人对民族、民族主义和民族与国家关系的不同理解。杨度与章太炎民族思想的差别不止于“联满”与“排满”,亦非“文化民族”与“历史民族”。在杨度看来,建立国家是绝对的前提和目的,民族主义只会阻碍统一国家的建立,他意图从根本上去民族化,以公民身份消解民族身份,以均质的国民主体构成新的国家;对章太炎来说,民族是先于国家存在的,因而乃是建立国家的根基,他主张将历史性存在的汉族重塑为政治民族,既将民族主义作为建立国家的动员手段,也将民族视作国家的主体和实质。杨度的民族主张试图斩断历史,具有鲜明的进化主义和文明论色彩,是普遍主义的;章太炎则将历史作为正当性的来源,对普遍主义的制度和价值心怀警惕,更强调民族所蕴含的特殊性和具体性。  相似文献   
10.
熬炼     
汪振仁 《天风》1995,(5):2-3
读经:诗66:10—15 感谢神的恩典,当前各地教会正在日渐兴旺、发展,得救的人数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很多青年人加入教会,立志献身传道的青年同工也日益增多,教会的如此光景令人欢欣鼓舞。对一些献身教会的年轻同工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