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陈兵 《法音》2007,(12):4-11
诸法无我,为佛法三法印的核心,此所谓无我,应为真俗两大方面的统一。就真谛言,无我之"无"所否定的,是众生误认的即五蕴、五蕴中、五蕴外常一自宰之"实我",此实我非有;就俗谛言,假我非无,此  相似文献   
2.
静波 《中国宗教》2002,(5):28-29
布施,梵语d ā 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合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檠。”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相似文献   
3.
陈兵 《法音》2006,(12):6-11
多数唯识学经论中,皆说心由八种识构成。如《入楞伽经》卷九谓“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从世俗谛而言,心识有八种。但有些佛经中于八识之外还说涅槃心、真识、如来藏识、阿摩罗识等为清净离染的真常心,它究竟是第八识所转,还是八识底层的最深心灵构件第九识,或是心识的体性,是一个中国佛教界直到今天尚有争议的重大问题。一、真识、如来藏识、根本心、泥洹识、阿摩罗识《楞伽》等经论中虽然有阿赖耶识即如来藏的说法,但又多处说阿赖耶识是应断灭的杂染法或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如来藏是纯净无染、不生不灭的,阿赖耶与如来藏并非完全同一…  相似文献   
4.
游祥洲 《法音》2002,(4):15-17
一切佛法不出二谛。世俗谛是接引凡夫入门的方便,第一义谛则是圣者内证的境界。没有世俗谛的接引,就没有上达第一义谛的可能。佛指舍利到台湾,无论是从世俗谛看,或是从第一义谛看,都有无比殊胜的意义。先从世俗谛看,“舍利崇拜”原是佛教重要的传统之一。“舍利”(1arīra)在梵文中的原意,乃是人类死后遗骨的通称。法藏部的《四分律》明言:“学菩萨道,能供养爪发者,必成无上道。”爪发是舍利中的一种。供养佛陀爪发,可以助成“无上道”,此所以“舍利崇拜”,自古迄今未曾改易。而史籍之中有关舍利崇拜的感应之事,也颇多记载…  相似文献   
5.
《成实论》的两重二谛理论,将空有问题安立在不同层次上,论述了修行中的次第。于此主要研究一下“二谛”这一重要观念在《成实论》中的特定形态和内容,以及在此架构中五阴、涅槃、四谛的空有问题,从而探讨此论两重二谛安立的原因,以及其对有部学说的扬弃和对大乘空观的靠近。  相似文献   
6.
<物不迁论>之主旨非言物性,乃言动静关系,物不迁义含俗谛义、真谛义双重论旨.以俗谛义解之,物不迁义乃以俗谛俗谛,重在破执;以真谛义解之,则有"立"之意义,立万法假有性空、动静皆空义,契合般若空观.此二义前者为明为显,文之所重;后者为暗为隐,隐而未发.以此双重论旨解之,则对物不迁义之聚讼纷争及澄观、镇澄所提诘难皆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