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篇
  1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巫术的心理学分析与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巫术做了心理学的分析和批判,找出了巫术背后的心理学机制。认为在剔除巫术中糟粕的同时,对其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从心理学进行剖析和揭示,反过来也可能充实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指出对巫术只有采用这种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批判才是真正有效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42.
再论唯物史观与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近年来复又成为学界探讨的重点。其中唯物史观同欧洲思想传统的关系,成为探讨的重要方向。笔者曾发表《唯物史观对启蒙的超越与转化》(见《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对问题作了一些初步探讨。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拓展相关研究。①本文结合课题的现当代视域,再作一些探  相似文献   
43.
3~5岁儿童独立性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邹晓燕  杨丽珠 《心理科学》2005,28(1):225-226,237
独立性包括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编制110个项目的儿童独立性问卷,进行项目筛选,保留47个项目。用47项目问卷,用另一样本验证性因素分析,用最大似然法,Amos修正,保留20个项目。再用另外两个样本验证问卷的合理性。多样本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了3~5岁儿童独立性包括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三维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44.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d whethe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had an indiscriminate trust bias whereby they would believe any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an unfamiliar adult with whom they had no interactive history. Young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ASD and their age- and ability-matched typically developing (TD) peers participated in a simple hide-and-seek game. In the game, an experimenter with whom the children had no previous interactive history pointed to or left a marker on a box to indicate the whereabouts of a hidden reward. Results showed that although young school-aged ASD children did not blindly trust any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unfamiliar adult, they appeared to be more trusting in the adult informant than did their age- and ability-matched TD children.  相似文献   
45.
本文通过《哲学的憧憬》解析高清海有关本体思维方式及其批判思想。从《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到《哲学的憧憬》,意味着将主体自我意识遭受的束缚归于本体论的批判性解读中并予以解除。《哲学的憧憬》将本体思维方式区分为现实实践、教科书以及本体论哲学三种语境及其症候,并着眼于本体论哲学批判,其将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本体论哲学看成是"物"与"物"的关系模式,揭示物质本体论及其实体主义本质,进而把握本体思维方式批判何以必然导向马克思哲学所主张的人本学思维方式及其实践观变革。高清海批判的物质实体,并不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或本体,他通过重新规定本质与实体,让本体论哲学从属于本体思维方式批判。高清海讲的实体,是一种以抽象的概念规定现实世界并具有本质主义症候的实体,是其本体思维方式的概念支撑,本体思维方式也表现为实体的思维方式。但如何突破本体、实体与存在的牵制,进而在生存论的意义上定位实践主体以及类主体,依然还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6.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ions of performance and post-event processing (PEP) following task feedback in individuals with social phobia and matched control participants. Groups of high and low socially anxious participants engaged in a structured 5-min conversation in groups of four people. Following the conversation, false feedback (given in the form of either high scores or moderate scores) was given and self-appraisals of performance, level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and levels of PEP were assessed. Results showed that participa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performance and levels of positive affect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he degree to which they engaged in negative rumination about the task. The moderate score condition was found to be detrimental for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 self-appraisals and PEP, whereas control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lf-appraisal and PEP, regardless of feedback.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current cognitive models of social phobia and both treatment 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47.
为比较同一家庭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对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适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差异,采用问卷对1155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亲教养投入显著预测青少年情绪适应,母亲教养投入显著预测青少年行为适应;(2)父亲教养投入仅通过父子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适应; 母亲教养投入既通过母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消极行为适应,也通过父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适应。结论表明: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对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适应的直接影响存在适应领域的特异性,其作用机制也存在差异。本研究精准地区分出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影响青少年适应性的特定范围及不同的作用机制,这对于同一家庭内的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的精准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8.
以597个核心家庭的父亲、母亲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母亲守门行为与父子依恋的关系以及父亲教养投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母亲开门行为正向预测父子依恋,母亲关门行为负向预测父子依恋;(2)母亲开门行为通过正向预测父亲教养投入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父子依恋,而母亲关门行为通过负向预测父亲教养投入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父子依恋。研究结果扩展了母亲守门行为的作用效果研究,对家庭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9.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珂  邹泓  蒋索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40-650
国外有关成人依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文章简要概述了两种取向的差异,并重点从社会人格取向的角度介绍了有关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表征的社会认知研究和情绪调节策略的依恋类型差异的研究,以及成人依恋对亲密人际关系中目标信念、沟通和自我表露、归因和冲突解决、支持寻求和照顾行为等的影响研究。最后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50.
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风险及防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道德风险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救助制度的环境决定了社会救助制度道德风险的特殊性.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救助依赖、\"贫困陷阱\"等方面.社会救助制度道德风险的规避策略包括:构建合理的社会救助责任主体的关系;强化社会救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降低社会救助参与各方的信息不时称程度;坚持政府责任与个体责任的统一,实现社会救助制度中个体德性与制度正义的伦理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