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77篇
  4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61.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investigating temper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S using a parent-report instrument, the Children's Behavior Questionnaire (CBQ), defining temperament a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motoric, and attentional reactivity and self-regulation. Subjects were 624 6- to 7-year-old children, from Shanghai and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of the US. The 15 CBQ scales were factored for both samples, employing a principal axis factor analysis with an oblique rotation. Our findings indicated considerable similarity of factor structure in the two cultures, obtaining three factors labelled Surgency, Negative Affect, and Attentional Self-Regulation or Effortful Control. Differences across cultures were also found, with Surgency and Effortful Control scores being relatively higher than Negative Affect in the US sample and Negative Affect being relatively higher than Surgency and Effortful Control in the Chinese sample.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also found to vary across cultures. Our findings are congruent with a view of underlying cultural similarities in temperamental variability across these cultures, influenced over time by the children's culturally varied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362.
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几种对立倾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浩生 《心理学报》1997,30(3):318-325
论述了西方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三种对立倾向:1.应用心理学(主要指临床心理学)与学术心理学,其对立的根源在于两种科学观和两种文化观的冲突;2.趋向团结、整合,形成统一的心理学的力量和发展方向的向心倾向与分化、分离、多样化、多元化,使心理学丧失核心或处于破碎状态的力量和发展方向的离心倾向;3.主张心理学应正视离心力的危害,强调寻求统一的理论框架的统合观点与认为心理学的统合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的非统合观点。作者认为,应辩证地看待离心力的意义,在实现心理学统一的步调上不能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363.
有关西方心理学分裂与整合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2,34(4):101-106
在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问题上 ,西方心理学家一直争论不休。该文认为 ,心理学的确存在着分裂的危机 ,因为心理学至今没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和出发点 ,且心理学的分化导致了心理学机构解体的危机。但是心理学内部各种矛盾冲突的观点是可比的 ,可公约的 ,因此整合是有希望的。在迈向整合的过程中 ,主要存在着两个障碍 ,其一是客观主义 ,客观主义力主以自然科学为楷模 ,通过严格客观方法的应用 ,实现心理学的大一统。客观主义由于压抑了不同的声音 ,阻碍了对话 ,给心理学的整合造成障碍。其二是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在“怎么都行”原则的指导下 ,认为任何一种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相对于它所产生的背景都是正确的、合理的 ,没有任何外在于话语群体的标准作为最终的尺度。相对主义的观点导致了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无原则多元化 ,使得西方心理学分裂危机进一步加深。该文主张心理学的整合应该是在一个共同基础上的多元化的整合 ,即允许多元化和多样性成分的存在 ,但不同成分之间是互补的 ,而不是冲突的  相似文献   
364.
河流生命一词,多见于文学和艺术作品,用拟人化手法比喻河流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与"陈旧的,僵死的"相对.河流生命作为科学概念,即生态系统的一种具体形式的提出,既来源于全球河流生态危机胁迫产生的河流危机意识,[1]也直接来源于我国黄河管理过程中构建河流生命伦理实践的迫切需要.[2]河流生命有其自然与文化两种存在方式,本文旨在探讨河流自然生命的存在方式,重点对其出发点、立论基础和评价标准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365.
识别电位认知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识别电位(Recognition Potential, RP)是被试看到可识别视觉刺激时, 在200~250ms内达到峰值的脑电反应。识别电位的研究正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有两种主要观点用于解释RP。一种观点强调RP反映了视知觉分析成分; 另一种观点强调RP反映了语义或概念加工成分。两种观点至今未达成一致。最近, 针对两种观点质疑, 研究者们提出了类别特征加工的观点, 这一新观点在理论上符合大脑经济性的原则,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但尚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的支持。未来的RP研究应从实验材料的多样化、多研究方法结合、类别特征加工能力的习得机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366.
心理史学的发展给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带来如下启示:心理学史专业工作者应加强史学修养,明确自己的史学研究立场和原则;心理学史不只是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从拒绝到接受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史学研究方法的态度转变,蕴涵着当代人文社科研究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367.
质化研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式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流心理学一直坚持量化研究的传统.但是近些年来,质化研究开始复兴.成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范式".实证主义的衰落和社会科学家对现象学、释义学科学观的重视是质化研究复兴的理论基础.量化方法的困境与多元方法论的思潮、应用实践的需要都促进了心理学家重新接纳质化方法.质化方法的特征是:(1)追寻意义;(2)情境敏感性;(3)主位研究策略;(4)整体描述策略.在怎样看待质化研究方面,心理学内部存在着广泛的争论.  相似文献   
368.
李明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12,35(4):932-936
公共服务动机理论是西方管理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兴流派,其概念的正式提出仅有20年历史。文章简要回顾了公共服务动机测量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测量工具信度和效度及其跨文化验证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对理论构念和模型建构中进行了反思,并总结了测量工具的几种不同修订。最后指出,公共服务动机测量在中国的发展,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发展空间:1)多动机同时测量;2)内隐测量;3)测量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369.
370.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acne patients using isotretinoin was assessed in 100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nodulocystic acne. All patients received 0.75-1.00 mg/kg/day of isotretinoin for 20-28 weeks after acne was assessed. All patients' acne lesions were improved at the end of the treatment period. Psychological state was evaluated at baseline, at Month 3, and Month 6 by a psychiatrist using a Turkish version of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Only one patient's score increased to the clinical level of depression at Month 3 of treatment and declined to subclinical levels at Month 6. Although Hamilton scores increased at Month 3 over baseline scores, except for one patient, others' scores remained below the subclinical level for depression. At the end of Month 6, the mean score decreased below that at Month 3. These changes in means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onset of clinical effect of isotretino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