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Prolonged visual deprivation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maturity is believed to cause permanent visual impairment.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case reports of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of binocular vision in human adults following lifelong visual impairment or deprivation. These observations, together with recent findings of adult ocular dominance plasticity in rodents, led us to re-examine whether adult primary visual cortex (V1) is capable of any recovery following long-term monocular deprivation starting in development. Using mice as a model, we find that monocular deprivation from early development to mature ages (well past the critical period) severely impaired binocular vision by reducing the amplitude of responses elicited by stimulation of the deprived eye. Surprisingly, we find little effect on nondeprived eye responses. Restoration of binocular vision in mature adults yields modest bu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visual responses in V1. Remarkably, we find that when binocular vision is followed by occlusion of the nondeprived eye, visual responses in V1 recover almost fully, as measured by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spatial frequency threshold, and single-unit activity. We conclude that adult V1 can recover from long-term deprivation when provided with an optimal regimen of visual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942.
再利用本土化的人格工具CPAI,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时间进程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差异与中国人群体人格特征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的群体人格特征正在随着社会发展而成现出相应的变化,表现为更为多元化、个性张扬、人际关系的束缚在减弱。当然,现代化进程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对人格变化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研究社会发展与人格间关系时,应该同时关注社会变迁的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研究显示,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人格特征的新一代中国人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反过来也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43.
公平敏感性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平敏感性是基于对Adams公平理论的批评提出来的,反映的是人们在公平问题上的个体差异性。该文首先对公平敏感性概念的提出与修正进行了回顾,并介绍了公平敏感性的测量方法和分类标准;然后分析了公平敏感性对于结果变量的直接及调节效应,个人及社会文化因素对公平敏感性的影响,并介绍了公平敏感性的跨文化比较;最后指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应着重澄清对概念理解的差异,改进分类标准,加强对公平敏感性影响因素以及中国人公平敏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44.
态度强度指态度具有坚持性和抵抗性的程度及其对信息加工过程和行为产生影响的程度,包括可获得性、两面性、确定性、精细加工、极端性、重要性、知识性、个人相关性和结构一致性9个常见维度。文章介绍了态度强度的操纵和测量方法,对探讨态度强度维度结构的已有研究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态度强度至少包含三重维度结构,并提出将态度强度与群体水平变量和社会预警系统相联系等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945.
本研究运用结构性观察方法对两组4岁儿童与父母在四种活动中的互动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一组儿童为书面数符号测查高分者,二组儿童为书面数符号测查低分者。85对父母一儿童对子参加了4个各有15分钟的共同活动,阅读、数学题、纸和积木,并完成一个微型问卷。结果表明,在这些活动中包含了多种数学知识学习和多种以父母为主导的互动策略;两组对子之间在数学事件频次上无差异,但一组父母更多地运用了一些积极策略,二组父母更多地运用了一些消极策略;二组中有更多儿童对互动表现出消极回应和注意力问题。两个组的父母在家中与儿童一起进行诸如阅读和做数学题的共同活动的频次与质量上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946.
网络使用线索对不同动机使用者上网欲望的诱发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锋  沈模卫  周艳艳  马定松 《心理科学》2007,30(6):1299-1304
以67名信息获取性动机者和54名人际情感性动机者为被试,以基于实景照片的网络信息获取线索、网络情感满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为刺激材料,采用线索暴露范式探讨了网络使用线索对网络使用者上网欲望的相对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网络信息获取线索仅对信息获取性动机者的上网欲望具有显著的诱发作用,而情感满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仅对人际情感性动机者的上网欲望具有显著的诱发作用。该研究为解释人际情感性动机者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特征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947.
This study adopted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how 2 of the Five-Factor trait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conscientiousness, are related to creative behavior in the workplace. Openness to experience is theorized to result in high levels of creative behavior and conscientiousness is theorized to result in low levels of creative behavior when the situation allows for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it influences. More specifically, the authors hypothesized that openness to experience would result in high levels of creative behavior if feedback valence were positive and job holders were presented with a heuristic task that allowed them to be creative. The authors also hypothesized that conscientiousness would result in low levels of creative behavior if supervisors engaged in close monitoring and coworkers were unsupportive. The authors tested their hypotheses in a sample of office workers, and 5 out of the 6 hypotheses were supported.  相似文献   
948.
多维效标测量的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为某机床企业销售员制定一套自我绩效评定迫选量表,收集判断性效标测量和非判断性效标测量,研究判断性效标测量和非判断性效标测量与自我绩效评定迫选量表中各工作行为的关系,验证了两个假设:(1)任一效标测量不可能与所有有效工作行为显著相关;(2)在效标测量中,既应采用判断性效标测量,也应采用非判断性效标测量,二者互相补充,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949.
周颖  刘俊升 《心理科学》2014,37(4):894-901
摘要:对787名小学4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一学年的追踪研究,考察社交淡漠对其后同伴接纳、同伴欺侮的预测,以及学习成绩对上述预测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前测社交淡漠可以负向预测后测的同伴接纳,正向预测后测的同伴欺侮;(2)前测学习成绩可以正向预测后测的同伴接纳,负向预测后测的同伴欺侮;(3)社交淡漠对同伴接纳、同伴欺侮的预测受学习成绩的调节,较高的学习成绩会弱化社交淡漠对同伴关系不良的预测效应。这一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可能是一种重要的缓冲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社交淡漠的青少年免受同伴的消极对待。  相似文献   
950.
为了探讨真实型领导、组织支持感和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关系,对330个有效教师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真实型领导对教师的知识分享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494,p<0.001)。(2)组织支持感在两者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44.8%。(3)组织支持感在真实型领导的下属导向、领导特质、诚实不欺和正直无私与知识分享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但在循规蹈矩与知识分享行为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