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structural aspects of the nuclear and extended family, and functional aspects of the family, that is, emotional distanc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geographical proximity. The focus was on the functional aspects of family, defined as members of the nuclear family (mother, father, and their children) and the extended family (grandmother/grandfather, aunt/uncle, cousins). Sixteen culture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with a total number of 2587 participants. The first hypothesis, that the pattern of scores on the psychological measures and the behavioral outcomes are similar across cultures, an indication of cultural universality, was supported. The second hypothesis, that func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members of the nuclear family and their kin are maintained in high‐affluent and low‐affluent cultures, and that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in high‐ and low‐affluent cultures are a matter of degree, was also supported by the finding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is less meaningful in cross‐cultural family studies to ask question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than to ask about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mbers of the nuclear family and their kin. In looking only at the nuclear family, one focuses only on those residing in the household, but ignores those important members of the extended family who may reside nearby and their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embers of the nuclear family.  相似文献   
132.
情感韵律在真假句子加工上的差异:来自ERPs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毅平  范伟  赵科  周海波 《心理科学》2011,34(2):312-316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语义-情感韵律的神经生理机制。六种基本情绪类型的韵律分两种条件呈现给被试,即假句子的韵律预期偏差条件和真句子的语义-韵律预期偏差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预期偏差是纯粹的价独立,无论情感价正性还是负性都会得出相同的ERP效应;六种情感韵律都诱发了右单侧化的ERP正波效应,而语义-情感韵律都诱发了早期双侧化分布的ERP负波效应。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情感韵律和语义-情感韵律加工的时间进程的差异性;同时,无论是有语义的真句子和无语义的假句子,情感韵律都能够提高表达的目的意图。  相似文献   
133.
该研究以探查不同智力水平群体的认知风格是否不同以及认知风格对智力个体差异的影响机制为目的,在256名14~15岁被试的韦氏智力测验和认知风格测量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智商水平组的认知风格、观察认知风格与智商分数之间的相关、比较控制与未控制认知风格下认知操作与智商分数相关变化;结果发现不同智商群体各自的主导性认知风格迥异,控制认知风格下认知操作与智力水平之间相关显著降低;这说明认知风格以潜在、稳定的组织方式影响着认知操作,继而影响智力水平,认知操作相比于认知风格对智力个体差异的影响更为强大、直接。  相似文献   
134.
采用父亲忽视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和自我同一性量表,对52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以情绪调节为中介,研究父亲忽视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情感距离和认知重评对高中生同一性有较强的预测力,认知重评在情感距离与同一性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认知重评在父亲参与与同一性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5.
采用归类任务,比较不同知识条件、不同特征呈现方式下,对非定义特征维度的掌握,验证类别学习的认知学习机制。结果发现对非定义特征维度的掌握,在样例特征固定位置呈现条件下较多,而在样例特征随机呈现条件下较少;在知识定义特征维度条件下较多,而在机械定义特征维度条件下较少。研究结果支持了类别学习的认知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136.
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毅平  谭千保  方柳 《心理科学》2005,28(2):308-310,280
以中国寓言图画故事为刺激材料,采用个别测验的方式,考察了特殊学校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及初中一、三年级共122名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及其发展,结果发现:(1)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3)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明显地受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7.
基诺族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发展及其与当地汉生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项研究用研究者自己编制并通过专家鉴定的性格测量工具对139个基诺族和112个当地汉族初中生的性格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基诺族初中生的性格确有许多特点,但和汉生也有共同性,而且共性多于差异。两个民族初中生的性格都在稳定中有部分变化发展,但变化的程度、内容、趋势、进程不同。两个民族初中生的性格,一年级差异较大,二年级以后差异明显减少。差异的减少和共同性的增加,有的是由于汉生向基诺生靠拢,有的是双方互相接近,更多是基诺生接近于汉生。  相似文献   
138.
字频影响常用汉字认知速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熟知汉字的大学生为被试,对影响常用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1)读音反应中存在字频效应,对高频字的认读明显快于低频字,表明字频是影响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之一.(2)未见有笔画数效应,认读汉字不是以笔画为单位而可能是以意义化的组块为加工单位的.作者认为影响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是多重的.  相似文献   
139.
钟毅平  陈梦稀 《心理科学》1997,20(6):530-535
本文以社会认知为出发点,考察印象形成记忆和认知表征;采用具体行为描述作为刺激材料,通过三个实验,160名被试,系统考察了印象形成中行为信息加工的方式。结果表明:(1)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对行为信息进行精致加工编码,行为信息与品质相关,但它们是独立存贮在记忆中;(2)项目增加和项目丢失技术是区别精致加工和组织加工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40.
利用一种新型的人工问题,探讨了一些影响问题难度的因素。结果表明:未知参数越多,问题难度越大;中间未知参数不予提示时问题难度显著提高;参数排列方式越乱,问题难度越大;供选择的操作数越多,问题难度越大;供选择的操作的相似性越强,问题难度就越大;对过去题目中某些特征的意识水平越高,经验就越容易迁移,从而影响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