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373篇
  191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 - A Correction to this paper has been published: https://doi.org/10.1007/s11482-020-09905-3  相似文献   
52.
Zhang  Qiongwen  Pan  Yangu  Chen  Yanghong  Liu  Wei  Wang  Li  Jean  Jason A. 《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2022,17(5):2657-2672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adolescents from depressive symptoms. However, there are no consistent conclusions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fathers and mothers uniquely contribute to adolescents’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acquire knowledge in this research area in two ways. First, this study separated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father–child and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s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Second, this study used a longitudinal design with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s from the 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 A total of 8794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grade 7 completed measures of father–adolescent and mother–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twice (T1 and T2; one-year interv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positive father–adolescent and mother–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had negative effects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female adolescents. However, positive father-adolescent, not mother-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male adolescent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ositiv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could reduce early adolescents’ depressive symptoms, but positive father–adolescent and mother–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might have different protective effects on early adolescents’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in China.

  相似文献   
53.
54.
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75,自引:2,他引:75  
本研究探讨了团体心理咨询在提高大学生自信心方面的作用。我们精心设计了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的过程,并在活动前后用五种量表对团体成员进行了测量。通过分析量表测量结果及其他定性研究方法,我们发现:(1)团体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2)团体心理咨询在发展性目标上也是有效的。本研究结果对今后的团体心理咨询研究及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5.
本研究旨在考查不同群体(本地、外地)青少年朋友选择的特点,以及跨群体友谊与群际态度的关系,同时考查了群际焦虑在跨群体友谊与群际态度之间的中介作用。905名初中学生参与了本次调查,测量工具包括朋友提名(友谊数量和质量)、群际态度(积极情感与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量表。结果发现:(1)在本地与外来学生混合的学校中,跨群体友谊普遍存在,且外地学生在选择朋友时存在一定的本群体偏好;(2)跨群体友谊与更为积极的外群体态度相关联,且这种"友谊效应"只存在于外地学生中;(3)跨群体友谊通过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对群际态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6.
北宋政和年间的秀洲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一带,蕃商船舶辐辏住泊,不少阿拉伯、波斯商人到此营商,也将伊斯兰教传入上海地区。到元代,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一些穆斯林军民迁居松江,修云间白鹤寺。明朝至清代中期,穆斯林人口缓慢增加,伊斯兰教在上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7.
急性应激会增强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但急性应激是增强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定向还是损害了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社会评估冷压任务和点探测任务,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急性应激对威胁刺激注意偏向影响的认知机制。在进行社会评估冷压任务后,应激组个体的状态焦虑和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在注意偏向中,应激组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比控制组更慢,应激组和控制组在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定向上无显著差异。ERP结果上,威胁刺激诱发应激组比控制组产生了更负的SPCN,在N2pc上没有显著差异。应激组和控制组皮质醇增量的差异和N2pc、SPCN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急性应激增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是因为其损害个体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这可能是因为急性应激损害了与注意解除相关的额-顶网络的功能所致。  相似文献   
58.
杏仁核是情绪信息加工的关键脑区。近年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发现了杏仁核情绪加工的效价特异性现象,并且整体存在左侧杏仁核对正性情绪、右侧杏仁核对负性情绪以及双侧杏仁核负性偏好的特异性趋势,且受到材料突出特征、个体差异、任务条件的调节。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注意对杏仁核情绪效价特异性的调节作用,探究动态情绪刺激加工时杏仁核的活动特点,考察心理障碍患者加工负性情绪时的杏仁核激活模式,并确定杏仁核的效价特异性在思维、计划、决策等高级认知过程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59.
睡眠不足会对人的认知、情感和人际交互产生诸多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情绪层面表现为个体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减少,易激惹性与愤怒情绪的增加;在社会行为层面则表现为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和攻击行为的增加。在睡眠不足状态下,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功能连接的减弱可能是这些变化的潜在机制。未来应结合生态效度较高的睡眠操作手段,系统考察睡眠不足如何导致各种高级社会情绪的改变,以及这些社会情绪的变化如何导致社会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60.
金贵昌  郑竺英 《心理学报》1987,20(1):102-106
本实验利用条纹发生器产生正弦调制的条纹作视觉刺激,用NICOLETCA—1000平均仪,从枕骨隆起上方沿中线5cm处记录瞬态视觉诱发电位。实验用四种不同反差,十种空间频率,四名被试。结果表明瞬态视觉诱发电位(C_1—C_2)的峰值随反差的增加而变化,其在空间频率上有一定的分布,最敏感处落在3—5C/deg。在阈上刺激时,被试个体有差异,但分布趋势相似,最敏感处也为3—5C/deg,这和心理物理实验获得的调制传递函数(MTF)结果很吻合。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到(C_1—C_2)值对反差变化是敏感的,它反映了人视觉系统对不同空间频率上的反差敏感性,可以把它与MTF相类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