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赵国军  张国礼 《心理科学》2003,26(5):808-811
不同的归因方式将导致人们对行为的不同预测倾向。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来考察在信息匮乏的情况下,性情归因和情景归因对他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预测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归因方式都导致被试对积极行为的预测多于对消极行为的预测,而情景归因下的被试对积极行为的预测又显著多于性情归因下的被试。在此基础上,在引人价值判断的因素后,发现不同的归因方式启动了不同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到对行为的预测。  相似文献   
62.
双陈述任务下演绎推理的错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志雅  赵冬梅  郑雪 《心理学报》2003,35(5):636-642
研究了双陈述任务下的复合命题推理和三段论推理的错觉。被试为暨南大学本科生60名。使用冠有“只有一个陈述是正确的”作为限制条件的双陈述推理任务。实验1为纯命题任务,实验2为角色化任务。t检验的结果表明被试只考虑了正确的陈述,却忽略了错误的陈述而出现推理的错觉。结果支持了心理模型理论中的正面表征原则,初步提出正反信息转换机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63.
齐鲁大地,海岱之间,古道众多,但据严耕望先生考证"有东西两条重要之南北交通线",现代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此观点。春秋末发源于鲁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兴盛于齐,既而在西汉成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显学。这一过程背后有很多因素,本文仅从儒学传播的地理途径——齐鲁古道入手,以孔子、孟子来往于齐鲁两地的行迹为中心,将史籍文献、历代地理变迁之大势以及迄今所存之历史遗迹等线索汇集一起,阐释齐鲁古道在"鲁学"北渐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4.
赵文洪 《学海》2011,(2):158-165
中世纪的欧洲公地共同体公共事务的管理,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民主、平等和法治的精神:民主精神体现在共同体全体成员广泛直接参与庄园法庭和村民会议的立法、决策、司法活动以及选举和担任共同事务管理者;平等精神体现于共同体成员公共权利价值的平等、在村规面前的平等;在管理共同事务的资格方面的平等。法治精神体现于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法律程序。民主平等法治精神,是公地制度留给后世的政治学遗产。  相似文献   
65.
海克尔在《宇宙之谜》*第十七章"科学和基督教"中除了破题指出科学和基督教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是动荡的十九世纪的显著特征之一外,  相似文献   
66.
一、养生的最高境界———和养生之道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和”的状态。养生得和是在与外物交接中保持内心平和,静默恬淡,做到物欲与情欲不患于心,神、形、气、物兼养而不伤的自身和谐的理想境界。养者,养神为本,养形为末。本者,天也,根也,原也;末者,逐也,随也。养神与养形互为本  相似文献   
67.
宗教本质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学诞生以来的各种宗教本质观作了回顾,着重探讨了对我国学界影响较大的几种宗教本质观之间的分歧及其各自的理论缺陷,提出了"宗教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精神货币,宗教起源于人类为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需要所进行的人与异己力量之间的特殊的交换活动"的宗教本质观与宗教起源说。并对宗教的核心─-信仰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中性的,无褒贬之分,宗教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是宗教与政治挂钩的产物。  相似文献   
68.
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研究运用测量的方法考察了 3 86名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结果表明 ,初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地好于初二、初三、初四的学生 ;男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异显著 ;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身心健康”四个分测验中 ,年级差异非常显著 ;优等生和差生在学习适应性上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9.
In this study, a priming Stroop paradigm was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stereotype activation is unintentional. Priming conditions (priming/no‐prim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ming and target (consistent/inconsistent/no‐relation) were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ccuracy, reaction time and N400 amplitude were used as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reaction time revealed that stereotype activation is, to some extent, unintentional. Furthermore, the event‐related potenial (ERP) results showed that N400 amplitude was larger for inconsistent conditions than for consistent conditions. This result supported the notion that stereotype activation is an unintentional and automatic process.  相似文献   
70.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when low‐status group members are aware that their in‐group is stereotyped as dependent by a specific out‐group (i.e. a dependency meta‐stereotype is salient), they are reluctant to seek help from the high‐status out‐group to avoid confirming the negative meta‐stereotype. However, it is unclear whether low‐status group members would seek more help in the context of a salient dependency meta‐stereotype when there is low (vs. high) group boundary permeability. Therefore, we conducted two experiments to examin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ermeability on meta‐stereotype confirmation with a real group. In study 1, we manipulated the salience of the dependency meta‐stereotype, measured participants' perceived permeability and examined their help‐seeking behaviour in a real‐world task. Participants who perceived low permeability sought more help when the meta‐stereotype was salient (vs. not salient), whereas participants who perceived high permeability sought the same amount of help across conditions. In study 2, we manipulated the permeability levels and measured the dependency meta‐stereotype. Participants who endorsed a high‐dependency meta‐stereotype sought more help than participants who endorsed a low‐dependency meta‐stereotype; this effect was particularly strong in the low‐permeability condi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for social mobility and intergroup help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