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4篇
  免费   591篇
  国内免费   148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483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457篇
  2010年   399篇
  2009年   391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599篇
  2006年   549篇
  2005年   496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0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本实验旨在探索儿童对抽象图画情绪寓意敏感性的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被试年龄跨度从 5岁至高中学生。根据被试利用形态、主题、情绪等图片特性作为识辨依据的特点来发现规律。儿童对抽象图画寓意敏感性的发展与表征水平相关。年幼儿童只能利用颜色或图形等单一信息维量进行判断 ,年长儿童及中学生可以综合利用形态、主题、情绪等多个维量判断。在寓意明确的图片识辨中 ,儿童对积极寓意的识辨成绩较优。在双关寓意的图片识辨中 ,儿童组倾向于选择具有积极寓意的线索 ,而中学生组会受到识辨经验的影响。文化与教育方式影响儿童对抽象图画情绪寓意的理解。中国幼教方式有助于儿童对图画认知与情绪成分的识辨。  相似文献   
232.
现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颁布实施10 年之久,新形势下需要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办法”的修改应该体现平等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原则,合理界定医疗事故范围,调整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组成,建立完善的证据管理制度,明确医疗事故损失赔偿的范围和额度。  相似文献   
233.
234.
认知方式与幼儿部分遮挡绘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考察了5—6岁儿童不同认知方式对部分遮挡绘画任务的影响。实验设定不同形式的误导情境,共有两部分组成。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绘画表征水平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2.在误导情境下,场独立儿童比场依存儿童能保持较稳定的策略选择倾向。3.画两个相同物体的遮挡要难于画两个不同物体的遮挡。4.在符号概念编码和空间编码中间存在着一些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235.
张恩迪  崔丽娟 《心理科学》1999,22(5):415-418,453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市中学生,中医药大学生、和普通公众的老虎保护意识进行了对比调查和纵向调查,以评估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亚洲保护交流项目的“拯救虎虎”公众意识宣传教育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36.
思维风格测验在大学生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武欣  张厚粲 《心理科学》1999,22(4):293-297
本文介绍了斯腾伯格的心理自我管理理论并使用斯腾伯格所编制的思维风格问卷对大学生的思维风格进行了测量,比较了思维风格在性别、文理科、地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得出了中国大学生在思维风格方面的一些特点;研究了思维风格与一般智力的关系,发现思维风格与智力相关很低,说明思维风格是一种独立于智力的特质;同时对思维风格量表的信、效度及量表的结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37.
现代嫉妒理论的分歧与契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晓钧 《心理科学》1999,22(4):318-322
本文探讨了现代嫉妒研究和应用领域六种主要理论在理论、发生原因、研究方法、分类、治疗诸取向上的观点和分歧,尝试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各理论的适用范围以及作为一般概括性嫉妒理论的不足,并寻找各理论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238.
大五人格理论与人事测评中的人格结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吴正 《心理科学》1999,22(3):209-212
本研究以工商企业人事选拔工作中参与实际测评的成人被试为研究对象,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对中国成人人格的内隐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所获取得主要特质因素与大五人格理论模型的关系和差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39.
This study explored a bidirectional impact on the recognition accuracy of various facial expressions deriving from both the observer and sender in a sample of Chinese participants. A facial manipulation task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ability of an observer's facial feedback to modulate the recognition of various facial expressions. Furthermore, the effect of a sender's facial expression with an open or closed mouth on recognition accuracy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nly recognition accuracy of a sad facial expression was influenced simultaneously by bidirectional sources from a sender and observer. Moreover, the impact of the unidirectional cue of a sender's facial feature (i.e., mouth openness) on happy and neutral faces was found to influence the recognition accuracy of these faces, but not the observer's bodily state.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bidirectional impact derived from an observer and sender on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accuracy differs for emotional and neutral expressions.  相似文献   
240.
Understanding whether and why individuals' emotional responses are different to the same behaviour performed by different other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phenomena in social interaction. Given that there is no relevant research in Eastern culture testing such issues, the present research including two studies was conducted with Chinese samples and investigated whether Easterners experience more vicarious guilt about close ones' immoral behaviours than distant ones' immoral behaviours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Study 1 showed that people felt more guilty when recalling close ones' misdeeds than distant ones' misdeeds. Study 2 replicated the findings of Study 1 using the scenario method and demonstrated that behavioural control partially mediated the effect of relationship closeness on vicarious guilt, that is, people reported more behavioural control over close ones' immoral behaviours, which in turn resulted in more vicarious guilt.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