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6篇
  免费   612篇
  国内免费   213篇
  3731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政治是人类社会治理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通过政治发展而得以实现的.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政治就出现了现代性的转型,这是政治获得普遍性的过程,开放性和公开性都是政治获得普遍性的途径.行政是政治的重要组织部分,政治的普遍性在行政这里是以公共性的问题出现的.行政的公共性需要在它的公开性中获得和得到保障.易言之,行政的公开性不足,就会招致人们对政府的不满和猜疑,公共舆论也就得以兴盛,如果行政具有了充分的公开性,公共舆论就会失去迷惑公众和煽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2.
道教的教理、教义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历代高道大德都对此做出了贡献,这其中就包括东晋时期的葛洪.下面,我们来对此做一个简单讨论. 一、葛洪以"玄"释"道",发展了先秦<老>、<庄>的形上学思想 葛洪在道教义理建构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论述了道教由人事通向天道的实践之路.道作为终极的本体,是不可言说的.  相似文献   
123.
The auditory cortex of the mustached bat shows complex multiple frequency maps, because cortical neurons in several areas are tuned to particular combinations of signal elements. Different types of combination-sensitive neurons form computational maps in which information-bearing parameters for echolocation (biosonar) are represented systematically. Neuronal response properties and multiple-frequency and computational maps were considered to be created solely by divergent-convergent interactions of neurons in the 'ascending' system. However, we have found that the 'corticofugal' system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Neurons in an iso-best frequency (or echo delay) 'minicolumn' of the auditory cortex augment the auditory responses of subcortical neurons tuned to that frequency (or echo delay) and sharpen their tu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y reduce the response and shift the tuning of subcortical neurons tuned to other frequencies (or echo delays) away from the best frequency (or delay) of the cortical neurons. Cortical neurons mediate a highly focused positive feedback, incorporated with widespread lateral inhibition, via corticofugal projections. This 'egocentric selection' is expect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elf-organizing the central auditory system.  相似文献   
124.
在各种典籍资料中,《韩诗外传》征引《荀子》最多,不少学者因而认为荀子与《韩诗》之间存在一定传授上的渊源关系。综合韩婴对荀子引《诗》的态度以及《韩诗外传》征引《荀子》的体例来考察,荀子与《韩诗》之间可能并不存在渊源关系,韩婴只不过是将《荀子》作为原始素材来诠释自己对《诗经》的理解。《外传》大量征引《荀子》,与荀子著述比较丰富及西汉初年荀子学术地位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5.
该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2005—2009年《心理学报》与《心理科学》的载文为研究对象,分别统计了两种期刊载文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载文体裁和作者特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结果发现:基础领域是两种期刊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在应用领域方面两种期刊侧重点不同;两种期刊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是一致的,即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数据的搜集则主要靠测评法;两种期刊在心理学研究者的地区分布中都出现了明显的地区优势,优势地区与核心作者群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6.
特质研究是心理理论框架中一个重要方面。儿童进行特质推理时对特质信息的利用,是考察其是否拥有完整特质概念的一个重要指标。综述以往研究可以看到在获得完整的特质概念之前,儿童倾向于运用到特质以外的其他信息做出跨特质范畴的推论,尤其是这些信息比特质信息更加具体明显时。文章概述了六个可能影响到儿童特质推理的信息:情境信息、行为频率、示例频率、效价信息、随意性信息、规则信息。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7.
The core idea of On Yue (《乐论》) is that Yue makes people harmonious (乐和同), and Li shows people’s differences (礼别异). And the core idea of Yueji (《乐记》)is that the great Yue is a kind of harmony of sky and earth (大乐与天地同和), and the great Li has the same order to the sky and earth (大礼与天地同节). There are som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books. On Yue (《乐论》)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and developed the early Confucian thought of Li (礼) and Yue (乐), and concentrated on Xunzi’s view of social reality then. Yu...  相似文献   
128.
该文使用非参数项目反应理论的Mokken量表及其构建程序MSP,探索性地分析HSK[初中等]听力、语法结构和阅读三个部分中40个题的潜在维度,并籍此评价此方法的优劣.实验表明:题组是多维的,阅读题的区分能力和一致性最强,能有效地聚合成一类;听力题次之,语法结构题最差;此方法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题目区分能力对分类的干扰与界定分类阶段的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29.
明清时期是中国君主专制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专制统治扼杀了社会的发展生机。在宗教管理方面,明清时期的教训就是过度管理导致了正统宗教在思想和组织上的退化。当正统宗教不能满足人民的宗教需求时,就会出现民间宗教大发展的局面。而专制政府的强力打击政策,则又把民间宗教推到了反政府的立场上,成为农民起义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专制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130.
司徒雷登是近代基督教传教士的典型人物。他一生做了两件对中国社会有影响的大事,一是办教育,尤其是成功创办燕京大学,获得中美各界赞誉;二是当美国驻华大使,以失败告终。他在中国办教育、出任大使,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以基督教精神改造中国。他爱中国,但更爱美国。他努力融合中西文化,提倡基督教本色化。从司徒雷登身上,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是列强对外扩张的组成部分,而传教士往往是出于宗教热情参与其中。传教士主观上是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今天,在殖民体系崩溃、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依附于殖民体系的"差传"模式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相互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