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7篇
  2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Chen  Haopeng  Li  Jiwen  Zeng  Mei  Yang  Juan 《Motivation and emotion》2021,45(5):585-598

A prevalent explanation for 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is that self-knowledge is represented by a set of specific brain regions, including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middle frontal gyrus (MFG),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STG), precuneus, and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 (IPL), which enables self-knowledge to be processed in priority than other-knowledge. However, the conventional univariate activation analysis adopted by previous studies could only detect the activation of separate brain regions. The current study mainly investigated the global neural patterns of self-knowledge (relative to other-knowledge) by the multivariate pattern analysis (MVPA). Results obtained in Experiments 1 and 2 were highly consistent, indicating that the core self-network (mainly the ACC) and salience network (mainly the insula) could distinguish self-knowledge from other-knowledge. Furthermore, the neural pattern of positive self-knowledge mainly included the ventral part of ACC, while the neural pattern of negative self-knowledge mainly included the ventral and dorsal parts of ACC and cognitive control network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ore self-network and salience network are specific to the neural process of self-knowledge. Moreover,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self-knowledge are separately driven by different cognitive and neura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82.
曾守锤  桑标 《心理科学》2005,28(5):1256-1258
人与情境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人一情境系统是一个整合、复杂和动态的整体,个体是其中一个积极和有目的的部分。该理论对情境在个体功能和发展中的作用、人一情境系统发挥自身功能的原则,以及人和情境子系统的结构和过程作了详尽的分析。这些理论主张对当前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策略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但也存在难以操作化的缺点。  相似文献   
183.
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认知和建构分配公正的逻辑前提。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要以创造价值的劳动为基本尺度实行分配,即按劳分配,虽然以劳动为尺度对社会总产品进行分配的原则超越了"按资分配",但按劳分配也是特殊公正论,仍然是形式公正,是初步的、非完全意义上的实质公正。分配的实质公正——按需分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4.
镜像神经是近年来认知与大脑神经科学研究中崭新的课题,大量实验证实了镜像神经元(系统)参与到了多种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进化之中。目前有研究发现,吸烟相关线索会激活尼古丁成瘾者大脑相应的动作脑区,而该区域也正是人类镜像神经区域,这意味着镜像神经在相关线索激发的心理渴求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该实验结果有重要的意义,动作计划脑区的神经线索反应为发展可靠的依赖行为的生物学标记提供了另一个新目标,不仅开发了一个新型的依赖行为的理论模型,还为把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运用到实践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5.
周易人格模型与麦氏人格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介绍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本土化人格类型理论———周易人格模型;分析了该模型与麦氏人格模型在理论建构的指导思想、人格要素、人格类型的测定方法以及人格模型的演变规则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指出了两者在方法上同源同根,在内容上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86.
论医疗事故的法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法制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新《刑法》的施行、《执业医师法》的颁布,关于医疗事故中医方行政、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的法律规定正逐步健全。为了引起医方的高度重视、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有效地避免触犯法律,故对医疗事故概念的界定、构成、免责情形及三种具体法律责任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7.
发展性阅读障碍与知觉加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许多行为实验和神经生理学实验都发现 ,发展性阅读障碍与基本知觉障碍有关。在视觉领域研究者提出了巨细胞障碍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阅读障碍者视觉神经系统中的巨细胞障碍导致他们对某种类型的视觉刺激加工存在困难 ,进而影响阅读。在听觉领域研究发现阅读障碍者加工快速、系列、短暂呈现的声音刺激存在障碍。研究者认为阅读障碍者加工快速刺激输入障碍反映了普遍的时间知觉障碍。这方面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 ,理论观点非常明确 ,并且直接与内在的神经机制相联系 ,形成了与传统的“语言障碍”理论迥然不同的“知觉障碍”理论。“知觉障碍”理论综合了行为、认知和神经等多个层次的研究 ,反映了神经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认知加工模块化理论的渐渐衰退。  相似文献   
188.
时间信息在情景模型建构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时间信息在情景模型建构中的作用 ,探讨被试能否把一系列相关的事实整合进基于时间组织的情景模型中。实验一、二考察明确的空间信息条件下 ,被试能否把绝对和相对的时间信息整合到情景模型中 ;实验三考察无明确的空间信息条件下 ,被试能否把绝对的时间信息整合到情景模型中。运用扇效应研究的提取干扰技术评定是否出现了整合。 3个实验结果一致表明 ,当几个相关的事实发生在相同的时间段时 ,都发现被试建构了基于时间的情景模型的证据。实验三结果同时也表明 ,无明确的空间信息的条件下 ,阅读材料中时间信息本身足以使被试建构基于时间组织的情景模型。  相似文献   
189.
文本阅读过程中跨文本背景信息激活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雷  曾庆 《心理科学》2005,28(1):2-5
研究文本阅读过程中跨文本背景信息激活与整合模式。实验1探讨被试在阅读分为两个故事的每篇材料时,后面故事的信息能否通过共振激活前面故事的信息;实验2进一步验证读者是否将分为两个故事的材料作为一个文本来阅读。结果表明,被试是将分为两个故事的材料作为两个文本来阅读,并且阅读后一个故事时可以跨文本激活前一个故事的信息。本研究证实了跨文本的共振激活,深化了O’brien等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0.
曾晖  韩经纶 《心理科学》2005,28(6):1479-1483
积极组织学术研究是管理学中的一项新运动,由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倡导建立的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小组发起。主张发展积极的人类优势,复苏、振兴和激发组织活力,使组织兴旺发达,使其员工迈向成功。研究者将研究重点集中于在组织环境中培养积极的要素,并在研究中构建严谨、系统的理论基础,以期实现组织、员工及研究者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