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8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3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A cG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gene, foraging, modifies habituation-like response decrement of the giant fiber escape circuit in Drosophil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Drosophila giant fiber jump-and-flight escape response is a model for genetic analysis of both the physiology and the plasticity of a sensorimotor behavioral pathway. We previously established the electrically induced giant fiber response in intact tethered flies as a model for habituation, a form of nonassociative learning. Here, we show that the rate of stimulus-dependent response decrement of this neural pathway in a habituation protocol is correlated with PKG (cG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activity and foraging behavior. We assayed response decrement for natural and mutant rover and sitter alleles of the foraging (for) gene that encodes a Drosophila PKG. Rover larvae and adults, which have higher PKG activities, travel significantly farther while foraging than sitters with lower PKG activities. Response decrement was most rapid in genotypes previously shown to have low PKG activities and sitter-like foraging behavior. We also found differences in spontaneous recovery (the reversal of response decrement during a rest from stimulation) and a dishabituation-like phenomenon (the reversal of response decrement evoked by a novel stimulus). This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in an intact animal preparation provides one of the first direct demonstrations that PKG can affect plasticity in a simple learning paradigm. It increas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interplay of factors that can modulat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giant fiber escape response, and it defines a new adult-stage phenotype of the foraging locus. Finally,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behaviorally relevant neural plasticity in an identified circuit can be influenced by a single-locus genetic polymorphism existing in a natural population of Drosophila. 相似文献
72.
73.
一般社会情境中风险认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风险认知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应愈来愈受到重视。本研究在一般社会情境下,讨论了对46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及风险特征的知觉;个性特征与风险认知的关系;群体的风险认知类型特征,以及各样本间的比较分析。研究结论提供了公众风险认知结构的初步轮廓。 相似文献
74.
“语义错觉效应”是指读者在加工某些语义违例句子时,会暂时性地产生语义合理错觉,而只有通过继续加工或者再加工才能辨别出错误的现象,在脑电成分上表现为没有出现N400效应,却出现P600效应。“语义错觉效应”对传统的句子加工理论模型以及N400和P600的特异性功能意义提出了质疑。研究者在讨论此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个句子加工模型,各模型对语义和句法加工的过程进行了探索,对语义和句法通道的关系做出了新的阐述,并对N400和P600的功能意义做出了新的解读。目前研究对N400功能的解释存在语义整合观和词汇激活观的分歧,而对P600功能的解释则从传统的句法功能转换到了更宽泛的加工过程。未来研究应关注词汇语义关系和跨语言差异,以期进一步揭示句子加工的认知及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75.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思想是近代佛学大师欧阳渐先生提出来的。该文考察了欧阳渐对“佛法”的理解,并在对“如何正确理解”、“如何客观评判”、“如何合理发扬”欧阳渐“佛法”思想等问题展开讨论的同时,简要分析了该思想的成因、价值及其学术意义。该文认为:要客观评判欧阳渐的“佛法”思想,应该正确区分“佛法”与“佛教”、“佛学”的关系,全面理解其“佛法”思想,并根据“佛法”的实际来加以评价;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始终为人类所必需,乃是欧阳渐“佛法”思想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值得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发扬。 相似文献
76.
77.
道教音乐的民族特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道教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统称为道教音乐,包括斋醮音乐以及道士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用的音乐。斋醮音乐亦称“道场音乐”、“法事音乐”,集中而典型地表现了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故而道教音乐惯以斋醮音乐著称。一、道教音乐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民间就有巫舞、巫风。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78.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充分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学”(d 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所谓哲学解释学。一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还是在读书期间,他撰写… 相似文献
79.
本研究在访谈的基础上 ,通过试测初步确定影响警察工作积极性的3 7个项目 ,并对杭州市部分警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警察工作积极性的 7个主要因素分别为 :1家庭环境与人际关系 ,2领导作风 ,3工作条件 ,4个人发展 ,5工作忧虑 ,6经济利益 ,7管理制度。调查结果还表明 ,影响警察工作积极性的较重要的 8个项目依次是 :住房紧张 ,工资收入低 ,福利较差 ,劳动保障差 ,领导言行不一 ,付出的劳动与收入不平衡 ,工作条件差 ,管理制度不健全。研究还发现家庭环境与人际关系、经济利益两个因素对警察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存在警种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在分析的基础上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激励警察工作积极性 :1提高警察生活保障水平 ,改善警察工作条件 ;2改进领导工作作风 ,提高领导管理者的水平 ,完善管理制度 ;3提供警察个人发展的机会 ,促进警察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80.
关于异种器官移植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谢蜀生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99,20(2):17-19
随着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器官短缺的问题日渐突出,80年代末起异种器官移植的应用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形成热潮。但研究表明,克服异种移植排斥非易事,异种器官移植可能引起的病毒性疾病的传播,以及异种器官分子不相容性造成的种属屏障,都使异种器官移植的前景难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