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9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分析了局部组织由再生、化生和癌变呈现的各种宏观行为和性质,从生物自组织临界性的角度讨论了这类行为和性质的演化模式及机制,指出肿瘤实质是局部组织经历一系列临界状态下相变造成的。  相似文献   
302.
研究和总结了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从复杂性的角度讨论了内环境作为动态非线性系统存在具有的诸种性质和正反馈在维持、调节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指出现阶段需要重新认识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生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303.
日本成文法律目前尚无关于安乐死的明确规定,但是一些典型的判例已经对安乐死合法的条件做出了界定。日本社会和民众绝大多数能够接受消极安乐死,但是强烈反对积极安乐死。积极安乐死属于日本刑法上的杀人罪行为,但是量刑较轻。  相似文献   
304.
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被认为是行为治疗“第三浪潮”的重要代表。本研究使用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 考察ACT的作用机制。通过数据库检索与筛选, 最终纳入文献50篇。结果发现: ACT所假设的心理灵活性、接纳、此时此刻、价值的中介作用都达到统计显著, 认知解离这一中介变量并不显著; 中介机制在网络化干预中仍然得到检验; 相较之传统CBT, ACT在所假设的机制上有其区别于CBT的优势。后续临床研究应更全面地测量6大核心机制, 关注对美好生活提升的影响, 采用多点瞬时评价法, 并尽可能使用更高级、更先进的统计方法检验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05.
以366名参加广场舞活动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广场舞组织氛围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广场舞组织氛围能通过组织认同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两条路径——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组织认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广场舞组织氛围增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以促进老年人成功老化、积极老化、健康老化。  相似文献   
306.
源于“反常”终于“常理”的禀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忽略收入影响和交易成本, 愿意为一样物品支付的价格应等于愿意出售的价格。而塞勒教授却发现,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反常”现象, 个体会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赋予更高的价值, 造成“愿意支付价格”和“愿意出售价格”的不一致。塞勒利用预期理论中的损失厌恶对这些反常现象进行解释, 并将该现象称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此后,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该效应进行了探索和论证。文章详细梳理了禀赋效应的多种解释机制, 包括损失厌恶、心理所有权理论、偏差的认知过程以及进化的观点等, 论证了禀赋效应符合“常理”的原因, 同时也探讨了禀赋效应在商业销售策略和政府拆迁政策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7.
妒忌他人是生活和工作中一种普遍的现象, 虽然宗教学、哲学和历史典籍等领域很久以前就有诸多有关妒忌的记录, 但是, 直到近来妒忌才引起组织行为学研究者的关注。尽管以往多学科和多视角的研究加深了研究者对妒忌的理解, 然而, 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深入研究妒忌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澄清妒忌研究中的挑战、明确分歧、推进妒忌研究, 首先从妒忌特有视角、妒忌分类视角和妒忌整体视角对妒忌研究进行总结分析, 然后重点从妒忌的性质、应对妒忌的策略、解释矛盾结论三方面分析以往三种妒忌研究视角之间的分歧。在此基础上, 建议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厘清妒忌内涵和测量、深入研究妒忌者和被妒忌者之间的二元关系、整合不同视角的妒忌研究。  相似文献   
308.
刘玉新  陈晨  朱楠  季正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6):1093-1110
神经组织行为学是指通过探究组织现象背后的生物学运作机理, 从神经生理视角发展并重构组织行为学框架的新兴多领域交叉学科。多维范式下的神经组织行为学包括从还原论到涌现论的哲学基础, 基于社会情境认知理论、跨层次研究和逆向推理的理论框架, 以及神经成像法和ANS测量法并行的研究方法。未来研究应注意神经组织行为学可能给组织理论带来的变革, 以及研究方法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309.
对物品的所有权意味着所有者对所有物具有多重权利, 如触碰、使用、更改、追踪和转移等。研究发现, 3岁幼儿就能理解, 所有者对自己的物品具有触碰权和使用权, 而他人不具有。但是, 他们理解所有物的更改权、追踪权和转移权, 却相对滞后。这提示对不同所有权权利表征的发展可能是分化的。此外, 3岁幼儿还理解所有者具有赋予他人使用所有物的权利, 还会积极维护这种权利, 并对阻止权利实施的行为表示抗议, 说明他们也能理解二级所有权权利。为什么幼儿对不同所有权权利的表征会出现分化, 其背后的机制需要未来研究的探索。此外, 某些公共物品(如公共汽车)本身存在着所有权权利相分离的情况, 幼儿是如何表征的, 也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不同文化对所有权权利的侧重不同, 提示我们有必要对所有权权利认知的发展进行跨文化检验。  相似文献   
310.
本研究采用中国运动员赢分和输分后的表情, 通过行为学和脑电技术比较面孔表情和身体姿势的加工机制。实验1探讨了赢分与输分面孔和身体的效价和强度, 实验2考察了图片的情绪类型(中性、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 实验3采用脑电技术比较了赢分和输分情绪的神经机制。3个实验的行为结果表明, 相比面孔, 身体信息更能区分赢分和输分的效价, 而且身体姿势传递的情绪内容相对单一, 面孔表情传递的情绪内容相对复杂和多样化。脑电实验的结果表明, 身体的情绪信息能更早地被大脑识别, 表现在N170成分上, 面孔表情的情绪效应, 反映在EPN成分上。在加工的晚期, 面孔和身体条件下, 均观测到胜利比失败表情诱发了更大的LPP成分。结果表明, 大脑在多个阶段对身体姿势进行情绪评估与分类, 为行为上身体对效价的高区分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