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6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facial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n perception and expressing habit of smiling and angry expressions. In experiment 1, 20 participants rated 60 photo subjects’ smiling and angry expressions of uncontrolled physical expression configu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the angry faces, the perceived expression intensity and the expression naturalness in the attractiv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ose in the unattractive group; for the smiling faces, this attractiveness bias was not observed. In experiment 2, using artificial expressions made by an identical expression template, interestingly, the perceived expression intensity and the expression naturalness of the smiling faces in the attractive group were stronger than those in the unattractive group, while the impression strength of ang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A comparison of the two observations suggests that facial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can enhance the perceived intensity of a smiling expression but not an angry expression, and that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the two experiments are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expressing habits between unattractive and attractive persons. Thes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as regards the effect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 on the expressing habits of expression senders and the person’s development of social skills.  相似文献   
842.
Person-mean centering has been recommended for disaggregating between-person and within-person effects when modeling time-varying predictors. Multilevel modeling textbooks recommended global standardization for standardizing fixed effects. An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whether and when person-mean centering followed by global standardization can accurately estimate fixed-effects within-person relations (the estimand of interest in this study) in multilevel modeling. We analytically derived that global standardization generally yields inconsistent (asymptotically biased) estimates for the estimand when between-person differences in within-person standard deviations exist and the average within-person relation is nonzero. Alternatively, a person-mean-SD standardization (P-S) approach yields consistent estimates. Our simulation results further revealed (1) how misleading the results from global standardization were under various circumstances and (2) the P-S approach had accurate estimates and satisfactory coverage rates of fixed-effects within-person relations when the number of occasions is 30 or more (in many conditions, performance was satisfactory with 10 or 20 occasions). A daily diary data example, focused on emotional complexity, was used to empirically illustrate the approaches. Researchers should choose standardization approaches based on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should clearly describe the purpose and procedure of standardization in research articles.  相似文献   
843.
马捷  窦皓然  庄茜  尹冬雪  雷明  高超  张引  刘强  赵光 《心理学报》2018,50(2):143-157
背景线索效应是指在视觉搜索中由于场景的重复曝光而产生的行为便利。而以往研究关注于刺激的欧式性质所代表的属性信息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 然而在视知觉加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拓扑性质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仍缺乏相关实证研究。因此, 研究采用视觉搜索任务, 通过操控不同场景中刺激的拓扑性质或欧式性质的变化, 考察拓扑性质与欧式性质两种属性信息对背景线索效应的调制。结果发现:(1)拓扑性质和欧式性质与目标之间的联结关系均可促进行为反应, 获得背景线索效应; (2)视觉学习机制对拓扑性质的重复性更加敏感, 并且拓扑性质与目标之间联结关系的稳定性相对于欧式性质与目标之间的联结关系稳定性对于背景线索效应的获得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44.
有关成人社会权力认知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成果及理论, 但儿童的社会权力认知近期才受到关注。社会权力认知是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权力经常体现在社会支配及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从很早开始, 儿童就能基于不同的线索来判断社会权力, 儿童基于这些线索的认知发展有进化上的适应意义。儿童对社会权力获得方式的认知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年幼儿童更认可基于支配的社会权力获得方式, 而年长儿童更认可基于声望的社会权力获得方式。儿童的社会权力认知会影响选择性信任、资源分配及亲社会行为。未来研究需要考虑影响儿童社会权力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以及儿童社会权力对社会行为影响的过程机制, 并考虑文化因素和早期互动经验对儿童社会权力认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5.
健康的贫富差距是所有个体从出生到死亡都需要面对的现实, 也是全球所有国家都存在的社会问题。目前已经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尝试从毕生发展的视角理解健康的贫富差距。在毕生发展研究中, 健康的贫富差距有其独特的概念和测量方式。该领域重要的理论包括累积优(劣)势假设、累积不公平模型和社会阶层文化周期模型。研究者就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健康贫富差距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未来毕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可能方向包括早年和当前社会经济地位的交互作用、社会经济地位的稳定特征和情境效应、跨领域实践干预等。毕生发展视角的健康贫富差距研究有助于理解健康贫富差距的发展根源和形成过程, 是促进国民健康和开展健康公平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46.
采用语义差异法编制心理疾病污名语义差异量表,用于测量外显污名,并用语义差异量表的词对作为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材料,测量内隐污名,用这两类材料研究外显污名与内隐污名的结构及关系。结果表明:外显污名的三维度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χ2/df=2.99, RMSEA=0.075, CFI=0.918, TLI=0.902);内隐污名的三维度模型也具有良好的拟合度(χ2/df=2.272, RMSEA=0.071, CFI=0.857, TLI=0.833),且与外显污名的结构相同,都由认知评价、情感体验、行为反应三维度构成;心理疾病污名的外显认知评价与内隐认知评价存在显著相关(r=0.436),外显污名与内隐污名的其它维度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47.
婴儿词汇学习是国际语言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 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以英语婴儿为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关于汉语婴儿早期语言发展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汉语在词法、句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另外, 成人“言语输入”的语用习惯以及非言语线索都会影响婴儿早期词汇学习, 使得不同语言文化下的婴儿呈现不同的单词学习模式。本项目力图从跨语言视角考察汉语和英语婴儿的早期单词学习(包括单词的理解和产生)以及促进婴儿语言发展的成人言语和非言语输入特征。研究将综合采用实验室实验、半结构化实验室观察和量表测量等研究方法, 利用新的研究技术(如习惯化和IPLP), 从多个角度探索婴儿词汇发展, 以及不同语言文化和个体环境对婴儿早期词汇学习的影响, 揭示词汇获得的跨语言一致性和特异性。研究结果有望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48.
范方  耿富磊  张岚  朱清 《心理学报》2011,43(12):1398-1407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灾难后常见的心理病理问题, 灾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采用追踪设计, 历时2年对汶川地震后都江堰地区1573名青少年进行3次测查, 考察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不同类型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与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存在不同的作用关系; 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对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损害; 震后负性生活事件、主观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存在联动效应, 即三者中任一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849.
中医学理论是一门哲学与自然科学高度结合的理论,其核心理论阴阳理论直接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理论,其本质就是对立统一。但因学科原因,又有自己的特点。从中医阴阳理论的概念、内涵、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对中医的阴阳理论与辨证法的矛盾理论作一表浅的比较,旨在找出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850.
通过考察消失文本条件下的词的预测性效应,探讨影响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控制因素,为中文阅读的眼动控制理论提供实证证据。以28名大学生为被试,在被试阅读实验句的同时记录其眼动轨迹。被注视的词的呈现时间设为80ms,在这种特殊的实验情境下,考察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影响因素。以词的预测性为自变量,以被试对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为因变量。结果发现,在消失文本条件下,出现了显著的预测性效应。结果支持眼动的认知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