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29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周元元  胡杨利  张琴  赵彦成 《心理学报》2017,(11):1439-1448
本文研究时间压力下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怎样受参照组的影响。通过二手数据和实验的方法发现时间压力和参照组影响类型对冲动性购买具有交互作用:时间压力低,信息性影响更能激发冲动性购买;时间压力高,规范性影响更能起作用;即时喜悦和规范性评估起中介作用。而且不同的信息性影响类型也会产生差异:时间压力高,数量性信息更容易使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时间压力低,内容性信息更能起作用。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冲动性购买的相关理论和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72.
刘潞潞  卢家楣  和美  周建设  肖晶  罗劲 《心理学报》2017,(11):1414-1427
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索了乐学英语的大学生在对中、英文材料的学习、记忆及成绩反馈过程中的情绪和脑活动特征。结果发现,被试学习英文较之学习中文积极情绪更少且伴随更强的前部脑岛的激活;但当他们获得关于英文成绩的正反馈时,中脑奖赏区的激活却明显高于获得中文成绩正反馈时的情形,且中脑激活与英语乐学呈正相关。这说明乐学是"苦中作乐",人们虽在学习时并未体验到更多快乐,但其成功却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奖赏。  相似文献   
73.
陈晓  高辛  周晖 《心理学报》2017,(2):241-252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比较宽恕和报复对愤怒的降低作用。采用假设情景的方法,实验1通过在冒犯行为之后直接启动宽恕或报复,结果显示宽恕比报复对愤怒的降低作用更好,并且对消极情绪也具有降低作用;实验2考察在不同冒犯行为意图下宽恕与报复对愤怒的降低作用,结果显示不管是有意而为还是无心之过的冒犯行为,宽恕对愤怒的降低作用均要优于报复。实验3要求被试在冒犯行为后进行宽恕或报复,结果显示宽恕和报复对愤怒均有降低作用,但是宽恕的降低效果要显著优于报复。研究显示,对于冒犯行为后的愤怒感,宽恕的降低作用优于报复。  相似文献   
74.
运用心理资本量表、志愿者角色认同重要性问卷和利他行为量表,对231名志愿者进行调查,考察心理资本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志愿者角色认同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志愿者的心理资本显著正向预测志愿者角色认同和利他行为,志愿者角色认同显著正向预测利他行为;(2)志愿者角色认同在心理资本和利他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心理资本既能直接影响利他行为,也通过志愿者角色认同间接影响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75.
前人多在记忆层面探讨不相关言语效应(the Irrelevant Speech Effect, ISE), 而本文选择在意识觉察(conscious awareness)阶段观察这一现象。所有实验均采用视觉掩蔽及听觉输入不相关声音的视听交互方式。实验1在安静、纯音及不相关言语3种听觉背景下让被试对简单图片做视觉觉察判断, 结果发现不相关言语干扰了视觉觉察, 而纯音则未产生干扰。实验2在相同的3种听觉背景下要求被试对复杂图片做视觉觉察判断, 结果同实验1。实验3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在同样的3种听觉背景下观察被试对简单图片做视觉觉察判断时的脑电变化, 结果发现不相关言语干扰了视觉觉察负波的形成, 验证了行为学研究的结果。本文结果表明不相干言语在视觉意识觉察阶段就对被试的行为产生了干扰。  相似文献   
76.
使用《运动想象问卷−修订版》筛选出的30名被试(男女各半), 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监测被试在执行实际举哑铃(男生, 4磅和8磅; 女生, 2磅和4磅)任务和想象举同等重量哑铃任务时, 其大脑皮层氧合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男女被试在运动执行与运动想象任务下都激活了主运动皮层; 且运动执行的大脑激活水平高于运动想象。在执行实际运动任务时, 运动强度显著影响大脑皮层血氧浓度的变化, 表现出左半球偏侧化优势; 在执行想象运动任务时, 运动强度没有影响大脑皮层血氧浓度的变化, 且无偏侧化现象。  相似文献   
77.
作为多媒体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指导性教学设计形式, 线索能否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并促进学习效果, 目前结论尚不一致。研究运用元分析技术, 分别以保持测验、迁移测验的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结果变量, 以线索区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作为注意引导的结果变量, 探讨多媒体环境中的线索对学习效果和注意引导的影响, 并通过调节效应检验考察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采用严格标准进行文献检索和筛选后, 共获取43篇符合元分析的文献。在保持测验成绩和迁移测验成绩上, 分别生成了44个(3910人)和41个(3906人)独立效应量; 在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上, 分别生成了14个(938人)和11个(816人)独立效应量。结果发现, 线索的加入显著提高了保持测验成绩(g = 0.53)和迁移测验成绩(g = 0.36), 同时也增加了学习者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g = 0.50)和注视次数(g = 0.70)。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在保持测验成绩上, 静态学习材料、陈述性知识、理工科条件下的线索效应分别高于动态学习材料、程序性知识和文科; 在迁移测验成绩上, 时空线索、静态学习材料、陈述性知识条件下的线索效应分别高于物理线索、动态学习材料和程序性知识; 而在眼动指标上, 线索对注意的引导主要受线索类型的调节, 物理线索条件下学习者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均高于时空线索。结论认为, 线索的加入确实促进了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识记和理解效果, 同时也引导了学习者的注意分配; 但线索效应一定程度上受线索类型、学习材料动态性、知识类型、学科属性等因素的调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线索效应的其他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78.
对过去20年(1994~2013年)间国内有关大五人格测验的研究文献进行信度概化分析。结果表明:(1)检索到的文献中约68.15%存在"信度引入"现象;(2)未加权估计中,A和O的均值最低,N和C的均值最高,国内所得结果均略低于国外(O除外),而后者的变异性略大(E除外);采用α系数效果量方法,在随机效应模型中,N的估计值最高,O和A的估计值最低;(3)回归分析显示,分数均值、量表来源和南北地域差异是N维度信度的预测变量;量表来源、文章专业类型、测验版本和测验记分对E维度信度具有预测作用;样本量、文章专业类型和量表来源是O维度信度的预测变量;量表来源、文章专业类型、项目数和样本类型对A维度信度具有预测作用;量表来源、项目数、文章专业类型和测验记分是C维度信度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79.
采用问卷法对658名具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依赖的关系、积极自我呈现的中介作用以及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使用能显著正向地预测大学生社交网站依赖;(2)积极自我呈现在社交网站使用与依赖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积极自我呈现的中介作用受到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高关系型自我构念的大学生,低关系型自我构念大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更多地通过积极自我呈现影响其社交网站依赖。  相似文献   
80.
共同冗思指个体在双向关系中过度讨论个人问题的行为。共同冗思对个体产生适应权衡效应,即它不仅与积极的友谊属性有关,还与抑郁和焦虑等内化问题相关。以往研究主要分析共同冗思的性别差异、发展特点及其在不同亲密关系中的表现。结果发现共同冗思的适应权衡效应在女性群体中比在男性群体中更为突出,在青少年群体中比在儿童群体中更为突出。研究者主要从同伴传染、压力生成、共情痛苦以及生理机制等角度解释共同冗思与内化问题的关系。友谊等亲密关系中的共同冗思对个体适应的负面影响难以察觉,它可以作为个体抑郁和焦虑等内化问题的危险信号。后续研究可以从考察共同冗思的人格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等角度深化对该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