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3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回归人文是当代医学的迫切课题.克服当代医学人性冷漠的缺陷,从根本上说.必须实现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变革现行的医疗思想,同时为医学与人文的结合提供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提高医师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执业能力.  相似文献   
212.
腰腿痛患者的现病史采集比较困难,临床上经常引发混乱,甚至会被忽略.作者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了一套相时系统和客观的分析思路.借此启发和提示临床医生临诊分析的主观能动性.作者还通过对现病史采集在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变化的回顾,提出了现代临床医学对患者症状特征进行归纳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13.
214.
Weber & Hsee (1998) proposed the “cushion effect” as an explanation of the higher risk taking observed in some East Asian samples, relative to Western samples. Yates, Lee, & Shinotsuka (1992 ) proposed that the overconfidence observed in most Asian countries, relative to Western countries, reflects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arguments typically recruited in those countrie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2 seemingly separated domains of research: risk taking and overconfidence. It compared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both family and group) decisions among Chinese in Singapore. This permitted tests of both the cushion and the argument recruitment hypotheses. The overall results obtained no support for the cushion effect and partial support for the argument recruitment hypotheses.  相似文献   
215.
饶俪琳  梁竹苑  李纾 《心理学报》2009,41(8):726-736
为寻求检验规范性和描述性风险决策理论的通用标准, 本研究以期望价值理论和齐当别抉择模型为例, 探讨了“迫选规则体验法”的适用性。被试为120名大学生, 实验任务为要求被试分别完成自主决策(采用未知规则: 真规则)和规则迫选决策(遵循给定规则: 假规则)任务, 并对决策后的情感和认可程度进行评定。研究发现: (1) 被试在自主决策条件下比在规则迫选条件下体验到的正性情感程度更强, 负性情感的程度更弱; (2) 被试在自主决策与规则迫选决策两种条件下做出的相同决策越多, 该被试对迫选规则更加认可并体验到的正性情感程度越强, 负性情感的程度越弱; (3) 与期望价值理论相比, 齐当别抉择模型可能符合更多决策者的实际决策规则。这些结果表明, 作为检验规范性和描述性风险决策理论的新尝试, 迫选规则体验法可能更有助于回答“决策者实际采用的决策规则是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216.
注意和工作记忆提取对变化盲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化盲视是指观察者不能探测到视觉情境中明显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线索提示范式考察了注意和工作记忆提取对变化盲视的影响。结果发现,前置有效线索虽然不能缩短变化探测的时间,但可以降低变化盲视发生的概率,而后置有效线索既不能缩短变化探测的时间,也不能降低变化盲视的发生概率。结论表明,注意对变化盲视有显著影响,但工作记忆提取对变化盲视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17.
Songbirds respond to initial playback of a recorded conspecific song in numerous ways, from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in the brain to changes in overt physical activity. When the same song is presented repeatedly, responses have been observed to habituate at multiple levels: molecular, cellular and organismal. Core criteria of habituation have been established at each level, although in no case have all the formal parameters been rigorously measured. At the level of overt behavior, classical field studies showed that territorial birds respond to the song of a potential challenger with a variety of behaviors, and many (but not all) of these behaviors decline with repeated stimulus presentation. More recent laboratory studies have defined analogous responses to song presentation in the zebra finch (Taeniopygia guttata),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current molecular and neurobiological research and one that does not use song for territorial defense. Studies in the zebra finch have also demonstrated activation followed by habituation of responses measured at both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gene expression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levels. In all cases, habituation is specific for a very particular stimulus – an individual song presented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There are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habituation measurements made at these different levels, but some dissociations have also been observed, implying that molecular,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habituations are not equivalent manifestations of a single core process.  相似文献   
218.
以344名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为被试,检验了自编《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问卷》的信效度,同时考察了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特点。结果显示:(1)《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2)对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方差分析发现,生源地与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3)喜欢幼师专业与否的主效应显著,平均数比较发现,喜欢幼师专业的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五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地高于不喜欢幼师专业的学生;(4)生源地与年级、生源地与对幼师专业的兴趣以及年级与对幼师专业的兴趣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19.
分离效应(the disjunction effect)是指:当决策者知道事件E会发生,他会采取行动A;当知道事件E不会发生,他仍会采取行动A;而当不知道事件E是否会发生的情况下,他会拒绝行动A。这一现象违背了理性决策理论的确定事件原则(sure-thing principle)。对分离效应的解释主要有基于理由的假设、思维惰性假设和齐当别模型。分离效应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应该采用何种实验设计来进行研究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umann对事件分离情境和事件非分离情境的区分,为进一步研究分离效应指明了新的方向。理解分离效应及其成因有利于人们做出“理性”的决策  相似文献   
220.
选取36名大学生,运用眼动技术,探讨不同结构类型文章在重复阅读时主题转换效应的变化特点。被试阅读的材料有两类:一是段落内部各个句子之间为平行关系(平行材料);一是每段第一个句子为该段落主题句(总分材料)。结果发现,两类材料在第一遍阅读过程中均出现了显著的主题转换效应,但在重复阅读时,主题转换效应消失,说明读者在第一遍阅读时已构建了文章的主题结构表征,并以此来指导后面的阅读。该结果支持共同策略假设理论,说明无论文章中是否存在标记,读者在阅读时都会构建一定完善的主题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