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5篇
  免费   1142篇
  国内免费   257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287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369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306篇
  2017年   337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381篇
  2013年   561篇
  2012年   502篇
  2011年   641篇
  2010年   670篇
  2009年   592篇
  2008年   571篇
  2007年   741篇
  2006年   727篇
  2005年   508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选取1847名3~6年级小学生(男生987名;平均年龄10.73±1.16岁)及其家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敌意归因和冷酷无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欺负行为;(2)冷酷无情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间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敌意归因不发挥中介作用;(3)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生欺负行为影响的中介机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段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冷酷无情是父母心理控制影响小学生欺负行为的重要机制,但敌意归因不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应注重对欺负者情感加工能力的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62.
为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青少年体像烦恼的关系,基于社会比较理论和自我差异理论,采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问卷、社交网站体像比较量表、理想体像问卷和体像烦恼量表,对789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体像烦恼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体像比较和体像自我差异能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体像烦恼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体像烦恼的关系中,女生的体像比较和体像自我差异起并行中介作用,而对男生而言,体像比较和体像自我差异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不仅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体像烦恼,还可通过体像比较和体像自我差异的间接作用对青少年体像烦恼产生影响,且中介路径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3.
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照顾或与孩子交流时,过分关注与使用手机而忽视孩子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如,降低亲子关系交流质量、增加意外伤害风险、损伤人际交往能力、导致问题行为增多。现有研究采用取代假说、多任务操作理论以及依恋理论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探讨儿童对父母手机使用行为的看法以及移动设备对亲子互动可能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4.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5.
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肤色色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色差测色计对548名3—17岁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脸颊部肤色色度测定,分别测出X、Y、Z三刺激值及x、y色度坐标。结果表明: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平均肤色色度值为x=0,3828,y=0.3454;反射率为26.02%;主波长为590.2nm;刺激纯度(Pe)为27.4%。女性的反射率略高于男性,反射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下降的趋势。男性的肤色刺激纯度则略高于女性,饱和度随着年龄增长而有逐步增大的趋势。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结果和成年人的比较,反射率较之成年人高3%左右,饱和度则低4%左右,主波长则较长约0.9nm。  相似文献   
66.
快速眼动相(REM)睡眠剥夺对大鼠记忆巩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明  邵道生 《心理学报》1981,14(2):112-118
本实验应用小站台水环境技术剥夺大鼠快速眼动相(REM)睡眠,比较了在学习后不同时间剥夺REM睡眠对记忆巩固的影响异同,结果证明:大鼠在学习后,立即剥夺REM睡眠24小时对记忆巩固明显不利;如在立即剥夺REM睡眠24小时后再让其恢复自由睡眠24小时,记忆成绩无明显改善;学习后允许自由睡眠24小时对记忆巩固明显有利;如在自由睡眠24小时后再行REM睡眠剥夺24小时,记忆成绩仍保持良好。说明学习后一段时间自由睡眠对于记忆的巩固是重要的,剥夺REM睡眠对于记忆的巩固明显不利。  相似文献   
67.
5—13岁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研究——判别相等面积的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馥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90-99
本实验是《5—11岁儿童两种空间关系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的继续,但将内部被占面积改为圆形。结果表明:儿童判别面积从直觉判断发展到推理判断之间经历一种过渡形态。表现为,在同一判别中直觉和推理活动交错;能将被占面积各部分整合成整体,但对剩余面积部分的判别受直觉因素束缚;理解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但不能用来解决面临的课题等四种形式。完成这种过渡需要解决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也再次证明儿童判别面积这种空间认知发展,在一定年龄范围存在着阶段性特点,同时儿童这种认知能力的显露程度又以课题条件难易为转移。  相似文献   
68.
本实验是分析学前儿童认知过程中三种不同的条件(实物、照片、语言指示)对儿童计数、操作和比较活动的影响,探讨认知的各直接成分和各间接成分的关系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了解3—6岁儿童在三种认知活动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69.
不同种类猿猴脑高级机能的比较生理心理研究的资料很少,并且意见不完全一致。和(1997)曾报道黑猩猩较阿拉伯狒有较大的推断能力。Shell和Riopelle(1958)报道阔鼻猴蜘蛛猴(Ateles geoffroyi),卷尾猴(Cebus albifrons)  相似文献   
70.
汉字结构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学语文课本的三千个印刷体汉字作统计材料,每个字划分为四个象限,把在左上角象限、右下角象限的笔划构成的形状分别统计,形状相同或类似的归为一类并称之为子模式。统计结果表明,左上角的子模式组字能力比右下角的强。但左上角子模式的形状较复杂,除构成子模式的部首的笔划外,总带有其它笔划。右下角子模式的形状较简单,除它本身的笔划外,无其它笔划。两者比较,在设计汉字多步自动识别的系统时,以右下角的子模式作初分类的依据,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