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9篇
  免费   538篇
  国内免费   126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幼儿时期是培养个体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关键期。以814名幼儿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显著正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素质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良好行为习惯间起连续中介作用,且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高于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要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应注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与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父母学业参与和学业压力与青少年早期学业投入之间的关系,考察成就目标取向的中介作用,以及学业成就水平在该中介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对2487名初一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父母学业参与正向预测青少年早期个体的学业投入、负向预测学业抽离,父母学业压力正向预测学业抽离;(2)掌握目标取向在父母学业参与和青少年早期的学业投入之间起正向中介作用,在父母学业参与和学业抽离间发挥负向中介作用;表现回避目标取向在父母学业压力和学业抽离间具有正向中介作用;(3)掌握目标取向的中介作用受到学业成就水平的调节。研究结果揭示了父母学业参与和学业压力对青少年早期的学业投入的共同作用,为从家庭层面提高青少年的学业投入水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幼儿对不同的情绪面孔图片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考察情绪效价与面孔类型对幼儿无意视盲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幼儿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本研究采用静态无意视盲的实验范式,通过2(面孔类型:符号化卡通、真人)×2(情绪效价:积极、消极)被试间完全随机设计,考察了111名幼儿(62.5±3.6个月,男生60名)在无意注意条件下对不同情绪效价和不同类型面孔的觉察情况。结果表明:(1)幼儿对积极情绪面孔的觉察率显著高于消极情绪面孔;(2)符号化卡通面孔与真人面孔的整体觉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3)积极情绪面孔中符号化卡通面孔的觉察率高于真人面孔。综上,情绪效价对无意视盲的影响会基于面孔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幼儿对卡通积极情绪面孔有更显著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5.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心理学报》2021,53(3):273-290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均是当下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诸多研究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但研究结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为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 对检索后获得的65项研究(70个独立样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38, 95% CI [0.34, 0.41]); 二者的相关强度受社交媒体使用测量指标和社交媒体类型的调节, 但不受性别、年龄、错失焦虑测量工具和个体主义指数的调节。结果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大众传播的社会认知理论和数字恰到好处假说的争论, 表明社交媒体使用程度越高的人往往也会伴随着较高水平的错失焦虑。防止社交媒体过度使用, 尤其是引导大众合理使用以图像为中心并且开放度较高的社交媒体有助于错失焦虑的缓解。  相似文献   
16.
邓昕才  何山  吕萍  周星  叶一娇  孟洪林  孔雨柔 《心理学报》2021,53(10):1146-1160
以往研究证实了职场排斥会对员工组织内诸多方面产生危害, 然而关于职场排斥向组织外部特别是家庭领域的溢出效应还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探讨职场排斥对员工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溢出效应和具体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1)职场排斥对员工家庭贬损有显著正向作用, 对家庭满意度有显著负向作用; (2)工作压力中介了职场排斥与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关系; (3)员工归属需求调节了职场排斥对工作压力的影响, 同时调节了工作压力在职场排斥与家庭贬损、家庭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 (4)员工工作家庭区隔偏好调节了工作压力对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作用, 并且调节了职场排斥通过工作压力对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感觉寻求问卷,对4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及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的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与手机依赖正相关,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手机依赖负相关;(2)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具有密切联系,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该联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健康环境悖论”是指在受欺负水平相对较低的环境中,受欺负个体有更多的适应问题。通过梳理相关实证研究,本文从人际与认知两大方面分析健康环境悖论的发生机制。人际机制强调健康环境会影响同伴群体对于受欺负者的态度和受欺负者的友谊,这些不良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加剧受欺负者的适应困难。认知机制认为健康环境会通过向上的社会比较和消极归因方式,影响受欺负者的适应问题。最后,我们讨论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健康环境悖论”的适用性问题、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对于干预实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追踪设计对439名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旨在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及可能的中介机制。在第一年时,父母分别报告了自己的教养方式和儿童的社会适应;在第二年时,父母分别报告了儿童的自我控制和社会适应。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得分越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越好,而父母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得分越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越差;(2)自我控制能力高的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更多,问题行为更少;(3)自我控制在母亲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儿童违纪攻击和敏感合作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在父亲放任型教养方式与儿童违纪攻击和害羞焦虑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老年人心理韧性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有42篇中英文文献, 75个独立样本纳入元分析(N = 12856)。结果显示, 老年人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消极情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受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文化背景、文献质量、文献年份、样本量和样本人群年龄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心理韧性如何影响老年人幸福感提供了较为精确的估计, 对于提高老年人幸福感进而实现成功老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