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2篇
  免费   597篇
  国内免费   13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91.
系统合理信念反映了人们的系统支持态度,即对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正当性的感知,以及相应的支持和维护社会系统的态度。以往关于社会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关系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一方面,社会认同理论等自利取向的理论认为,严重的不平等不利于低地位者维护自我及内群体利益,因此会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另一方面,系统合理化理论却提出,在不平等更极端(而非平等)的社会中,人们(甚至是低地位者)反而更可能合理化不平等,表现出更高的系统合理信念。实证研究中,两种观点分别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同时也面临很多质疑。 面对上述分歧,本文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解释框架,即“社会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双路径模型”。该模型认为,自利取向理论与系统合理化理论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共同解释了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关系的“全貌”。因此,理论争议的焦点不在于不平等究竟增强还是减弱低地位者的系统合理信念,而在于分析不平等增强或减弱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条件(即认知基础)及其内在机制(即动机基础)。 第一,在认知基础方面,不同于以往研究仅关注不平等“量”的程度及其与系统合理信念的线性关系,该模型认为还应关注不平等“质”的差异及其不同效应,即关注低地位者对不平等的认知过程。一方面,严重的不平等损害低地位者个人或群体的现实利益,构成一种现实威胁;另一方面,严重不平等的社会现状与人们关于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的信念相冲突,构成一种象征威胁。 第二,在动机基础方面,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分别使其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且两种动机彼此冲突;不同于以往研究采用对立视角考察两种动机,或是过于强调二者之一的作用;该模型认为,两种动机是并存的,相互之间并非全或无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厘清二者发挥作用的条件,即什么影响二者孰强孰弱,又是什么决定了何者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区分不平等“质”的差异是厘清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如何发挥作用的关键。换言之,不同动机为低地位者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提供了动力,而何种动机发挥主导作用则取决于低地位者如何对不平等进行认知。具体而言,当凸显不平等在个体或群体水平的现实威胁时,更可能激活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进而抑制其系统合理化动机),继而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而当凸显不平等在系统水平的象征威胁时,更可能激活其系统合理化动机(进而抑制其自利动机),继而增强其系统合理信念。 “双路径模型”通过分析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认知基础,进而厘清不同动机的作用,将以往研究中看似矛盾的结论整合于一,为理解不平等对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影响、解释两种理论的“分歧”提供了一种整合框架,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92.
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莫衷一是, 为整合调查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对2010~2020年来检索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显示:(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5.2%, 95% CI = [0.16, 0.37])、抑郁(14.6%, 95% CI = [0.12, 0.18])、焦虑(12.3%, 95% CI = [0.06, 0.23])、攻击行为(4.1%, 95% CI = [0.02, 0.10])、退缩(3.8%, 95% CI = [0.02, 0.06])、违纪行为(3.7%, 95% CI = [0.02, 0.07])、躯体化(3.6%, 95% CI = [0.02, 0.07])。(2)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不一致的关键因素。总体而言, 我国小学生除了睡眠问题、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偏高外, 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尚可。未来应开发适合中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工具及检出标准, 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精准干预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93.
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亟需关注, 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究, 但结果并不一致。为明确近10年来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对检索后获得的252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 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28.0%)、焦虑(26.3%)、睡眠问题(23.0%)、自我伤害(22.8%)、自杀意念(17.1%)、躯体化(9.8%)、自杀计划(6.9%)、自杀企图(未遂) (2.9%)。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受出版年代、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年级和区域影响。未来应着力编制标准化测评工具、构建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并对高年级、欠发达地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94.
博弈中的反社会惩罚是指博弈者对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高贡献或高合作性他人实施有代价经济惩罚、消极评价或排斥打压的现象。已有研究用带惩罚的经典博弈范式证明了反社会惩罚受到多种个体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并分别从侵犯、报复、社会比较、偏离群体规范、进化策略视角提出了解释其产生机制的5种假说。未来研究可在进一步厘清概念与测量指标、创新研究方法、拓展影响因素研究、明确产生机制、开展针对性干预研究方面做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995.
酝酿效应是指当人们遭遇无法解决的难题时, 暂时将其搁置, 转而去完成其他无关任务, 反而有利于原有问题解决的现象。近年来, 研究者对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酝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同时提出了较多理论试图进一步解释酝酿效应。酝酿效应的代表性理论可分为“选择性遗忘理论”、“激活扩散和线索同化理论”、“无意识加工理论”等, 它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酝酿效应的机制, 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有关现象各有预测。对心智游移和睡眠这些特殊形式的酝酿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酝酿效应的机制。认知神经研究表明, 酝酿期的基本认知成分, 即表征重构和激活扩散, 涉及到前额叶、纹状体、海马体等多个脑区的协同合作。未来研究需要以深化理论建设为基础, 利用认知神经方法进一步揭示酝酿效应的机制, 从而更为深刻地认识创造性酝酿的本质。  相似文献   
996.
基于42篇文献的64项独立研究, 总样本量为22843人的数据, 对工作时间与工作绩效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1)工作时间与任务绩效、关系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2)国家类型的调节作用显著:相对于西方欧美国家, 工作时间与任务绩效、关系绩效的倒U型关系在中国更为显著; (3)产业类型的调节作用显著:相对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 工作时间与任务绩效的倒U型关系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更为显著; (4)年龄的调节作用显著:相对于高年龄水平, 工作时间与任务绩效的倒U型关系在低年龄水平群体中更为显著; (5)性别的调节作用显著:相对于低男性比例, 工作时间与关系绩效的倒U型关系在高男性比例群体中更为显著。结果不仅基于元分析厘清了工作时间与工作绩效的倒U型关系效应, 而且为劳动法中工时规定(例如周均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警示组织注意工作时间对工作绩效的“过犹不及”效应。  相似文献   
997.
以555名小学四到六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控制与儿童心理适应的关系,以及儿童自我控制在两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六年级儿童的自我控制水平显著高于四年级,且情绪症状显著多于四、五年级;男生多动−注意缺陷水平显著高于女生;(2)父母行为控制对儿童积极心理适应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对儿童消极心理适应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而父母心理控制对儿童积极心理适应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儿童消极心理适应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儿童自我控制在父母控制(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与儿童多动−注意缺陷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间起显著中介作用,在父母控制与儿童情绪症状关系间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8.
为考察初中生依恋风格与欺凌保护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社会支持和欺凌应对效能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56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依恋焦虑与欺凌保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与欺凌保护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支持和欺凌应对效能在依恋回避与欺凌保护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若要增加依恋回避初中生的欺凌保护行为,应注重为其提供社会支持,提升欺凌应对效能。  相似文献   
999.
基于儿童学习投入的社会文化情境发展模型和动机与投入之轮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了粗暴养育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以及状态焦虑与性别的作用。对85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粗暴养育与状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与学习投入呈显著负相关,状态焦虑与学习投入呈显著负相关;(2)状态焦虑在粗暴养育与学习投入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性别调节了“粗暴养育→状态焦虑→学习投入”的前半段路径,相对于男性,粗暴养育与状态焦虑的正向联系在女性中更强。  相似文献   
1000.
在熟练的中文阅读中,个体阅读效率越高,词汇加工效率是否越高,目前还缺少直接证据。本研究通过记录快速读者与慢速读者在阅读含有高频或低频目标词句子时的眼动轨迹来考察该问题。结果发现,在第一遍注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上,快速读者对高频词与低频词的注视时间无显著差异,但都短于慢速读者;而慢速读者对低频词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高频词。即快速读者的早期词汇识别和后期词汇整合效率都较高,不受词频影响;而慢速读者的整个词汇加工效率较低,受词频影响较大。这些结果表明两组读者的词汇加工模式具有本质差异,符合个体差异性观点与词汇质量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