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4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70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365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355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1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14篇
  1976年   12篇
  1975年   13篇
  1973年   15篇
  1970年   13篇
  1969年   11篇
  1968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归纳推理心理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归纳推理心理效应指的是归纳论断中各种因素对个体做出归纳结论时把握性(力度)大小的影响,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主要可分为类别效应、属性效应和交互效应三种。文章认为,个体通常会采用分割-综合方式判断归纳力度大小,并且在归纳判断中形成的推理序列及由此造成的顺畅感直接影响着归纳力度的估计,作者还提出了对此模型的一种证明  相似文献   
962.
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界定与测量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病理性使用互联网(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是人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很多研究者认为互联网使用过度或不当是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该文对病理性使用互联网已有研究的概念的界定与测量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整合,讨论了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界定与测量病理性使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963.
Ⅱ型糖尿病人认知功能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近10国内外关于Ⅱ型糖尿病人认知功能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1)流行病学筛查因天花板效应难以发现认知损伤。(2)采用对年老化较敏感的行为学指标证实,60~70岁的糖尿病人认知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但60岁以下或70以上病人则少有类似表现。认知阈限理论可解释这一年龄相关现象。(3)Ⅱ型糖尿病人认知功能损伤主要表现为语词记忆损伤、学习能力下降、脑电(P300)潜伏期延长等。(4)认知损伤程度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相关,也受高血压等共病因素的影响。控制糖代谢可改善认知功能。糖尿病人的认知损伤与年龄相关,但其机制不同于正常年老化过程中的认知衰退  相似文献   
964.
执行功能研究方法评述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虽然对执行功能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从神经心理学角度出发的,但现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方法也层出不穷。该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研究儿童冷执行功能和热执行功能的常用方法,包括搜寻任务、规则运用任务、优势规则抑制任务、矛盾冲突任务、问题解决任务、图片工作记忆任务、心理理论任务、延迟满足任务、儿童博弈任务和反向择物。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分析,作者发现,执行功能的概念已逐步扩展到包容整个认知过程,而已有的关于执行功能的观点都只强调了其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还没有一种观点能够将上述方法所研究的执行功能概括完整。执行功能的本质还远远不能清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965.
食管癌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哲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食管癌研究可分为病因学、发病机制和防治三个部分,涵盖了流行病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尽管两千多年前,我国学者以开始记载和描述食管癌,但直到近代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才对食管癌有了系统的认识。回顾食管癌的研究史,不难看出,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路在揭示食管癌发病机制和控制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中起关键的作用。辨证地剖析机体内部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群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个体化局部治疗和全身综合治疗,基础和临床研究,传统方法和现代高科技的有机结合,国内外合作研究与小范围研究,研究者与食管癌患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关系,是指导食管癌 研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66.
速度、步幅与窗口对引导式中文文本阅读工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仁德  符德江  李忠平  沈模卫 《心理科学》2001,24(2):141-144,233
引导式显示是在视觉显示终端(VDT)上呈现动态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本研究考察了显示窗口大小、跳动步幅、显示速度等因素对引导式中文文本的阅读工效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了3(跳动步幅,被试内变量)×3(显示速度,被试内变量)×2(显示窗口大小,被试间变量)的混合设计,共有18个被试参加了实验.结果发现(1)跳动步幅、显示速度和窗口大小均影响中文文本的阅读工效;(2)达到最佳阅读工效的实验条件在速度和步幅上分别集中于200~400字/分和1~3字/步.最后本文结合中文阅读的相关眼动研究,对这些结果的成因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967.
李晓文  缪小春 《心理科学》2001,24(4):402-405
本研究选取发展良好与适应不良的三——五年级小学生为被试,以问卷访谈形式调查他们心目中的正性和负性意义事件。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在事件意义体验的人际亲和性、内在一外在性和丰富性方面有明显不同的反映。感受的丰富性表现在正负性意义事件两方面,某种事件负性意义感受的出现是良好适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968.
计算机有内隐记忆吗?——人与计算机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参照国内内隐记忆研究方面的一个经典实验(杨治良,1991),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运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对计算机是否存在内隐记忆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计算机只有单纯的100%正确的回忆效应,不具备内隐记忆。本研究为探明计算机的记忆特点作了初步尝试,同时也从一个新角度再次证明了内隐记忆是独立于外显记忆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969.
Working memory resources are needed for processing and maintenance of information during cognitive tasks. Many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capture the effects of limited working memory resources on performance. However, most of these models do not account for the finding that different individuals show different sensitivities to working memory demands, and none of the models predicts individual subjects' patterns of performance. We propose a computational model that accounts for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in terms of a quantity called source activation , which is used to maintain goal-relevant information in an available state. We apply this model to capture the working memory effects of individual subjects at a fine level of detail across two experiments. This, we argue, strengthens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urce activation as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相似文献   
970.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accounts of a small group of Asian American lesbians regarding their experiences forming their sexual identities.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were applied to the subjects’ accounts of their coming out. Focus group subjects’ discussions were transcribed in order to depict the practices they employed to render their experiences meaningful to themselves and others. There was an internal dialectical process between the subject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lity, during which they came to terms with their subjective identity, or came out to themselves. There was also an external dialectical process between the subjects and society, during which they negotiated with their objective world for their subjective identity, or came out to the public in general and to their families in particular.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in these dialectical processes, Asian cultural values and beliefs served as the means through which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ubjects’ interiority and their social networks was reconciled. The desire to reabsorb the subjects served to motivate the family members to work collaboratively to overcome cultural barriers to acceptance. The authors are grateful for the help of Robert Dominguez and all the participants who made the study po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