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澳门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翟群 《心理科学》2004,27(6):1516-1518
用黄希庭等人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澳门初一至高三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被试自我价值感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在整个中学阶段,被试自我价值感的发展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人生目标、学习成绩、家庭人际关系、参加文艺活动和参加体育运动等五项因素对澳门中学生自我价值感有显着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康有为、梁漱溟是晚清民国推动传统儒学转化创新的重要代表性人物。梁漱溟对康有为的学问与为人都极其反感,但是客观来看,两人有不少相似性:性格上两人都是狂者型思想家,大乘佛教的思想对两人都有极深的影响,但是两人又都反对近代一度盛行的佛教救国论,认为儒学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所需要的。他们都认为在比较遥远的未来即进入大同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之后就会迎来佛教大盛的时代。两位大儒一定意义上都以佛学为人类存在之终极归宿,确实有些吊诡和匪夷所思。梁漱溟终身茹素,晚年一再声称自己是佛教徒,他是本着大乘佛教的精神来阐发儒学的一些人生价值的。就对孔子儒学全面把握的广度、深度与推动儒学转化创新的贡献而言,康有为的历史影响要更大、更为深远。儒学是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只要有人类存在,其普遍价值与永恒魅力将"并三光而永光",康、梁以佛法为人类存在之归宿,只是想象。  相似文献   
53.
《战国策》中的思想极其复杂,被称作“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暴露出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一面——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仁义廉耻等儒家通常所谓的美德,跟很多战国策士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是,也正是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意识由百家争鸣渐渐向儒家的标准合拢,价值观由多元化向一元化靠拢。儒家的价值观正在悄然地受到尊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意识基础。  相似文献   
54.
"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今天我们仍会经常使用这个词。在古代孟学诠释及一般语境使用中,"与人为善"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采善于人、知人善任;助人向善、乐道人善;仁者情怀、一体大同。今天使用"与人为善",更多的是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善意地理解、对待他人,热心帮助他人、团结他人共同进步;要尊重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体现为一种人道主义的态度和友善的行为。从"与人为善"的古典诠释看其现代意义,可以说它是君子最高的美德,也是一种很高的政德修养,是群众路线和民主精神的一种古典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