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5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中学生内隐自我价值感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翟群 《心理科学》2005,28(4):889-892
应用经过修订的内隐联想测验技术和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230名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组中学生的内隐自我价值感与外显自我价值感的发展水平进行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修订的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效果量良好;中学生的内隐自我价值感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特征;内隐自我价值感与外显自我价值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  相似文献   
32.
翟志宏 《宗教学研究》2005,1(2):171-174
在西方基督教哲学中,如何从人的层面走向上帝、体认上帝,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直接认识或体验上帝存在的方式,上帝在启示中成为人们直接获得的永恒真理;一种是通过受造物的自然本性,在理性的推导下间接地认知上帝的存在.蒂利希把这两种方式称之为宗教哲学的两种类型,前者是本体论类型,后者为宇宙论类型.阿奎那通过因果推理和类比推理对上帝存在的论证,充分展示了宇宙论类型的思想特征.克尔凯郭尔则凸显了孤独体验和内在激情在走向上帝中的意义,表现出了对本体论类型的回归.本文旨在通过对阿奎那和克尔凯郭尔的比较,来评述两种宗教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
We used longitudinal data from a birth cohort study, the Fragile Families and Child Wellbeing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links between Head Start and school readiness in a large and diverse sample of urban children at age 5 (N = 2,803; 18 cities). We found that Head Start attendance was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cognitive ability and social competence and reduced attention problems but not reduced internalizing or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These findings were robust to model specifications (including models with city-fixed effects and propensity-scoring matching). Furthermore, the effects of Head Start varied by the reference group. Head Start wa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cognitive development when compared with parental care or other nonparental care, as well as improved social competence (compared with parental care) and reduced attention problems (compared with other nonparental care). In contrast, compared with attendance at pre-kindergarten or other center-based care, Head Start attendance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gains but with improved social competence and reduced attention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compared with attendance at other center-based care). These associations were not moderated by child gender or race/ethnicity.  相似文献   
34.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缺陷本质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近些年, 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假设——噪音抑制缺陷假设, 并得到了许多研究证据的支持。这种缺陷在视觉和听觉通道中均存在, 说明阅读障碍具有多感觉/一般性噪音抑制缺陷。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知觉噪音抑制本质上反映了注意的功能, 因而这种缺陷可能是由注意缺陷导致的。目前还缺乏直接证据支持汉语阅读障碍存在噪音抑制缺陷。最后本文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35.
阿奎纳的信念理性化建构与普兰丁格的知识合理性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宗教信念的知识地位及其认知合理性方面,基督教与哲学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张力关系。为消解哲学挑战所带来的"合理性难题",阿奎纳和普兰丁格从自身的立场及其所面对的问题出发,或者按照哲学的标准以理性方式重构基督教信念体系,或者反思证据主义原则而对合理性概念做出新的界定,提出了各具历史意义的应对策略,从而深化了我们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6.
阿奎那立场:应对知识合理性问题的一种古典表达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体现哲学理性和基督教信仰之间张力关系的一个最为突出的地方,就是哲学关于知识合理性和认知责任的看法与要求,对基督教信念的挑战。历史上最早从基督宗教的立场出发应对古希腊哲学"知识合理性"挑战的,是一批被称之为"教父"的早期神学家。13世纪的阿奎那在秉承他们思想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建造一个哲学——神学体系来回应这种认知合理性挑战。阿奎那的立场和应对方式,代表了中古时期基督教信念应对哲学合理性挑战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37.
林泳海  翟惠敏 《心理科学》2006,29(2):319-322,311
皮亚杰(1985)认为儿童非要到11或12岁时才能掌握极限的概念。这个观点十分让人感兴趣,然而在众多文献中却很难发现相关研究。本研究运用实验法研究了5、6、7、9四组儿童的极限概念。结果表明:儿童在极限概念的发展存在两个快速期,即5~6岁和6~7岁;5岁儿童处于极限概念萌芽状态,6岁儿童有了部分极限概念,7岁儿童极限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不稳定;9岁儿童开始接近有了极限概念,但仍未到达完全理解。本研究结果支持了皮亚杰的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38.
翟文静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6,29(6):1518-1520,1523
文章从假装的判定标准,一些重要概念如元表征、分离机制、元表征的形式等方面介绍和评价了Leslie假装的元表征理论,并通过一个行为定向模型加以明确描述。文章表明,Leslie对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假装理论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39.
本文主要通过两种宗教哲学类型——阿奎那的宇宙论方式和克尔凯郭尔的虔信主义,从历史上说明西方基督教哲学是如何回答人和上帝这一核心问题,如何解决理性和信仰这一内在矛盾的。为弥补安瑟伦本体论证明的不足,阿奎那提出了较为完备的宇宙论证明。然而这种证明不仅被康德斥之为理性的“幻想”,而且也被克尔凯郭尔的虔信主义所不容。信仰对象的理性不确定性始终是基督教哲学难以消除的“硬核”。  相似文献   
40.
康有为、梁漱溟是晚清民国推动传统儒学转化创新的重要代表性人物。梁漱溟对康有为的学问与为人都极其反感,但是客观来看,两人有不少相似性:性格上两人都是狂者型思想家,大乘佛教的思想对两人都有极深的影响,但是两人又都反对近代一度盛行的佛教救国论,认为儒学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所需要的。他们都认为在比较遥远的未来即进入大同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之后就会迎来佛教大盛的时代。两位大儒一定意义上都以佛学为人类存在之终极归宿,确实有些吊诡和匪夷所思。梁漱溟终身茹素,晚年一再声称自己是佛教徒,他是本着大乘佛教的精神来阐发儒学的一些人生价值的。就对孔子儒学全面把握的广度、深度与推动儒学转化创新的贡献而言,康有为的历史影响要更大、更为深远。儒学是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只要有人类存在,其普遍价值与永恒魅力将并三光而永光,康、梁以佛法为人类存在之归宿,只是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